特呈岛美如画。 记者 张锋锋 摄
日前,霞山区爱国街道特呈岛里村的一座名为“红岛日记”海边花园式庭院迎来送往。据介绍,这座由旧屋改造的庭院,如今已发展为集民宿、餐厅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据《湛江日报》)
“红岛日记”庭院不仅为特呈岛村的旅游产业添了一把旺火,更生动展现爱国街道“美丽庭院”建设为乡村带来的巨大变化。这个看似普通的农家小院,通过“美丽庭院”建设,既提升了乡村的“颜值”,又创造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让乡村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爱国街道“美丽庭院”建设的成功密码,关键在于把握住“因地制宜”这个核心。爱国街道没有搞“一刀切”的统一改造,而是邀请专业设计团队,根据每户庭院的不同特点,结合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特色和村民实际需求,打造“一院一景”的个性化空间。这种做法尊重乡村发展的内在规律,又避免千篇一律的同质化改造;既保护乡村的文化根脉,又满足游客对特色体验的追求,形成良性循环。
“美丽庭院”建设带来的最直接变化,就是乡村环境的整体提升。过去杂草丛生的院落,如今变成了花木扶疏的景观;曾经堆放杂物的角落,现在成了游客拍照的打卡点。这种变化不是表面功夫,而是从“一处美”到“一片美”的质变。当一个个“美丽庭院”如珍珠般串联起来,整个乡村的面貌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在“美丽庭院”建设的推动下,这些闲置的空间被重新激活,转化为民宿、餐厅、手工作坊等多元化的经营场所。“红岛日记”作为典型的例子,今年端午节和儿童节期间客房几乎每日满员,充分证明了庭院经济的巨大潜力。可以说,环境美了,游客来了,村民的钱袋子也跟着鼓了起来,更为重要的是村民也增强了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从深层次去讲,“美丽庭院”建设还激发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这些庭院经济规模虽小,但投入少、见效快、风险低,特别适合村民自主经营。正因如此,庭院经济让村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参与热情自然高涨。当村民发现自家院子也能生“金”时,观念自然发生转变。爱国街道的实践表明,乡村振兴要让村民当主角,从他们最关心、最直接的切身利益入手,如此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红岛日记”告诉我们,乡村振兴要善于从细微处着手,在保留乡村肌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改造;不仅要改善人居环境,更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让村民得到实惠。期待更多地方能借鉴“红岛日记”的经验,让更多农家小院焕发新生,既扮靓乡村“颜值”,又创造经济“价值”。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