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湛江湾的“科技海鲜宴”:一桌菜里的海洋经济密码

2025-09-12 08:30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策划/崔财鑫 龙飞腾 文/记者陈彦 何有凤 图/记者张锋锋

“海威2号”养殖平台上,金鲳鱼活蹦乱跳,一派忙碌的捕捞景象。

红亮丰腴的黄油蟹蒸腾着诱人香气,冰镇生蚝如白玉般剔透,章红鱼片纹理清晰——这不是普通的宴席,而是科研人员精心打造的“科技海鲜宴”。它们的主要食材来自湛江的深海,也是湛江最新科技攻关的成果。

每一道菜品背后,都凝结着湛江向海图强、以科技赋能海洋经济的决心与智慧。得益于科技的加持,原始的海鲜水产升级蝶变走向高端市场,昔日昂贵的食材也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当然,作为海洋大市的湛江,并未满足于烹饪出一桌味美质优的“科技海鲜宴”,在向“新”力的浪潮之下,一场海洋产业的深层变革奔涌不息。

当“海味”被装上“科技内核”,传统海洋经济如何向新质生产力跃迁?

湛江湾实验室智慧渔业研究中心技术研究员潘志明(左一)、实习研究员杨靓(左二)通过智慧物联系统分析鱼群的生长情况。

育种破题:  打造海洋渔业“中国芯”

总长2043.6千米的海岸线,2万多平方千米的海域面积,孕育出湛江的“鲜美”特质。

这里的人靠海吃海,民间“饥荒时以海鲜充饥”的说法,道尽海鲜在生活中的分量。白灼虾、清蒸蟹、炭烧生蚝……这些征服大江南北的味道,是海风与阳光的馈赠,更离不开“种苗芯片”的赋能。

为打造这枚“芯片”,湛江早有布局。

2002年,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落地湛江,联合科研院所改变南美白对虾种虾高度依赖进口、突破对虾种源“卡脖子”难题。历经十年钻研,抗病新品种“中兴1号”横空出世,打破进口垄断,成为国内首个南美白对虾抗病新品种,为水产育种积累了宝贵的技术和经验,更让湛江赢得“中国对虾之都”的美誉——如今“全国每5只对虾,3只来自湛江”。

2024年,湛江培育优质虾苗1694亿尾,它们从湛江“游”向沿海各省,乃至落户新疆的盐碱地、青海的高原湖泊、内蒙古的池塘,让国人实现“吃虾自由”。

同样实现“零的突破”的,还有硇洲族大黄鱼。

作为中国传统“四大海产”之首,大黄鱼自古就是沿海人民餐桌上的美味。但近年来面临着野生大黄鱼资源日渐枯竭、种质资源匮乏等问题,原种保护迫在眉睫。

中国近海大黄鱼分为岱衢族、闽—粤东族和硇洲族三个种群。前两大种群均已实现大规模人工养殖。湛江本土的硇洲族大黄鱼,却一直未能实现本土化人工繁育。

2023年5月,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以下简称“湛江湾实验室”)联合科研院所与企业发起攻关:构建活体种质资源库、优化饵料配方、突破繁育技术……一年多后,硇洲族大黄鱼本土化人工繁殖终获重大突破,恒兴、海威两家硇洲族大黄鱼原种场获批省级水产原种场,填补了湛江省级以上鱼类良(原)种场的空白,拼上了中国大黄鱼种群人工繁育的“最后一块拼图”。

如今,湛江海洋育种持续“上新”,先后制定金鲳鱼、军曹鱼等适养鱼种的养殖技术标准,从“追随者”变身“定义者”。湛江海洋渔业产量和产值已连续30年居广东省首位,水产种苗产量稳居全省第一,成为我省海水种业最重要的创新基地。

深海养殖平台“恒燚1号”。

牧场崛起:  深海里的“智慧养殖矩阵”

从东海岛东南码头乘船25分钟,一座“海上龙宫”映入眼帘——这是广东规模最大在养平台“恒燚1号”。

这个堪比11个篮球场的“大家伙”,是“海上居民”的乐园:撒一把饲料,水面立刻翻腾起银光闪闪的“鱼浪”;不远处,中华白海豚嬉戏其间,与“龙宫”相映成趣。

与“捕”“养”不同,海洋牧场讲究“牧”——如何在辽阔海面“放牧”,让“蓝色芯片”丰产丰收,是湛江人深耕的课题。

“收网!起吊!”阳光下,吊臂伸缩间,一笼笼肥美的金鲳鱼、章红鱼“起水”,倾泻进运输船,将发往珠三角、上海等地。今年7月,“恒燚1号”迎来投产首个丰收季。

“这个大网箱水质好、空间大,鱼游得欢,长得壮!”养殖工人张文金擦了把汗笑言,章红鱼最大达18斤,金鲳鱼单条近3斤。更难得的是,“恒燚1号”成功抵御多个台风,网箱内鱼几无损伤,成了深海养殖宝地。

视线转向雷州流沙港,2022年至2023年相继投产的“海威系列”智能养殖平台,如海上城堡般在湛蓝海面扎根。从流沙码头乘快艇穿梭12海里登上“海威2号”,只见16个水上水下高清摄像头如“千里眼”紧盯鱼群,水质、水文、气象数据在屏幕上实时跳动。

这个总养殖水体超3万立方米的“深海家园”,仅需两三个人就能照料上百万斤鱼,金鲳鱼、军曹鱼在三层网箱里摆尾欢游。单周期超100万斤的产量背后,是从“靠经验”到“靠数据”的养殖革命。

令人振奋的消息接踵而至:“湛江湾1号”即将完成海试返湛,迈入投产新阶段。这个全球首创的漂浮式动力定位养殖平台,宛如一座“海上智慧渔场”:适用于千米乃至万米水深的全海域养殖;当台风来袭,“动力定位+自主航行”的设计可“带鱼跑”;承载着8万立方米养殖水体、具备年产2000吨名贵鱼类产能,可全流程智慧化监测投喂。

“未来,将构建以‘恒燚1号’‘湛江湾1号’‘海塔1号’为核心的海上牧场梯度化养殖示范区,让‘蓝色粮仓’在立体海洋空间里丰产又优质。”湛江湾实验室副主任洪鹏志望着深蓝的海,眼中满是期待。

在他看来,从浅海到深海,从“靠天养”到“知天养”,湛江的“蓝色粮仓”既要装满,更要装得优质、可持续——这才是“牧海”的真意。

各式各样的海产深加工制品。

数字破浪:  给“牧鱼”装上“智慧大脑”

湛江湾碧波之下,一场“数字变革”正重塑海洋牧场的模样。

渔民轻点手机,无人船便能风雨无阻完成投喂;千里之外的科研人员通过“一张图”掌控所有网箱鱼群动态——科技正为“蓝色粮仓”插上智慧翅膀。

夜幕下的雷州湾,一束光刺破海雾。无人驾驶智能投喂船在风浪中穿梭,360度旋转的投喂臂将饲料均匀撒向网箱,金鲳鱼跃出水面,在探照灯下划出银亮弧线。

“滴滴一声,饲料到!”这不是科幻场景,而是湛江湾实验室研发的“滴滴牧场”海上服务体系——以无人船为先锋,打造海上版“滴滴平台”,一键呼叫饲料投送、设备维修、冷链运输。

“‘滴滴打车’改变出行,‘滴滴牧场’正推动传统渔业转型。”湛江湾实验室智慧渔业研究中心技术研究员潘志明说。这种模式让智能化投喂效率较人工提升300%,人力成本降80%,饲料浪费率从15%压减至5%以下,台风前后也能准时投喂,让鱼群少掉秤、快生长。

若说无人船是“海上放牧”的智能工具,湛江养殖“一张图”便是统筹全局的“指挥中枢”。电子屏上,110个近海网箱、3座大型养殖平台的实时数据尽收眼底,水下摄像头传来的鱼群轨迹清晰可辨。湛江湾实验室智慧渔业研究中心实习研究员杨靓正熟练地通过系统分析鱼群的生长。

这套由湛江湾实验室联合华为等打造的智慧物联系统,像给海洋装上“神经末梢”:台风来袭前提前预警,精准调控网箱浮力;通过AI算法分析鱼群生长数据,自动调整投喂量与频率。

更深层的突破,藏在“海洋渔业可信数据空间”这个无形“保险箱”里。每条金鲳鱼从孵化到上市,都带着区块链“数字身份证”:苗种来源、养殖水质、投喂记录、检测报告……数据不可篡改、全程可溯。消费者扫码可知“一条鱼的旅程”,更打通了产业脉络——基于可信数据,银行推出“渔获贷”,保险公司开发“气象指数保险”,甚至形成指导定价的“湛江金鲳鱼指数”。

“深耕感知技术,夯实数字底座”,是湛江湾实验室打造“海洋大脑”的秘诀。如今,这个“大脑”仍在扩容:联合华为、科大讯飞研发更多智慧渔业技术,成立智慧渔业专业委员会促进产学研用融合。

从前“看天吃饭”,现在“知海而渔”。当科技与海洋相遇,“数字化”成为渔民的“致富密码”、产业升级的“金钥匙”,更是湛江向新质生产力跃迁的澎湃动力。

“恒燚1号”上,工作人员展示养殖的章红鱼。

价值跃升:  打通实验室与生产线之间的“通道”

一条鱼除了可以吃,还可以做什么?湛江湾实验室“深海鱼油高值化开发利用”团队告诉了我们答案。他们在“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的新赛道上,开启了“一滴鱼油的百亿征程”——以湛江丰富的深远海养殖鱼类为原料,提取高纯度“奥米伽3”鱼油(EPA+DHA≥90%),并将鱼油与传统中药配伍组方,创新研发“海洋中药”降脂产品,填补国内外市场空白。

如果说生态健康养殖是海洋经济的“第一车间”,那么精深加工就是价值链跃升的“核心引擎”。从海洋健康食品的功能化突破,到深海珍馐的高值化开发,湛江一条鱼、一对虾、一只蚝的价值正在实现“乘数”提升。

海参肉苁蓉压片糖果、五指毛桃茯苓固体饮料、牡蛎酸枣仁饮料、鱼油黄芪凝胶糖果……今年4月,在湛江湾实验室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科技成果招商路演的现场,“海洋健康食品”项目团队推出的4款专利产品颇为“吸睛”。

“湛江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我们这个项目结合海洋生物资源与中医药养生理论,打造‘养生化+零食化’的海洋健康食品,满足现代消费者的多重需求。”项目团队成员李乐怡表示。

近年来,湛江湾实验室还先后完成了深海鱼胶原蛋白(肽)制备工艺、深海鱼蛋白(肽)制备工艺研究,与企业合作开发特殊功能的高端肥料、护肤及医美等产品,开发了5个有当地海洋资源特色功能食品,注册了“海自缘”商标,越来越多的海洋生物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走进消费者的日常生活。

科研成果需要落地转化才能融入和推动产业发展。以湛江湾实验室为例,其与恒兴、海威等龙头企业成立深远海养殖创新联合体,与华为、科大讯飞、中科巨浪共同攻关智慧渔业难题,与华海智汇共建实验室,并引进深圳紫贝、上海呐敏科技、威希德、深圳润和谨生物科技、广州市茗妍化妆品等联合成立合资公司;目前已孵化引进31家企业,注册资金9.75亿元;设立海上牧场产业基金,推动银行对实验室相关产业项目授信35.8亿元。

目前,青蟹苗种工厂化培育技术研发基地、刺身级生蚝净化保活技术中试基地、海洋传感器可靠性实验室、海洋医药中试生产基地等纷纷落地湛江并顺利推进,“科研攻关—中试孵化—产业应用”全链条创新生态正在形成。

从“科技海鲜宴”这方寸餐桌放眼广袤海洋,一条以创新为舵、以产业为帆、向深蓝进发的航路正清晰延展——这既是湛江解码的海洋经济新质生产力密钥,亦是中国经略深蓝、向海图强的坚定足音。


编辑:徐卫民
值班主任:罗颖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喜庆教师节
  • 双虹闪现
  • 东海岛外来工“租房村”17天攻坚焕新颜
  • 遂溪县以昂扬姿态书写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 涵养好家风 共筑家国梦
  • 2025-2026越冬季首批勺嘴鹬飞抵雷州半岛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