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就该闯大城市?”24岁的罗海韵用三年乡村教学生涯,打破了人们对年轻一代的刻板印象。如今在湛江市麻章中学教授初二道德与法治的她,既是课堂上用热点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年轻派”老师,也是生活中帮学生解心结、陪家长拉家常的“多面手”。在“课堂教学”与“生活陪伴”的切换间,她正书写着“00后”乡村教师的独特答卷。
“00后”与乡村教育的碰撞:从“动摇”到“扎根”
“湛江有我熟悉的海,还有需要被看见的孩子。”三年前,刚大学毕业的罗海韵站在人生岔路口——一边是珠海的工作机会,一边是家乡麻章中学的校招邀约。这份浓浓的家乡情结,让她最终选择回到湛江任教。
可乡镇学校的教学实情,很快给了年轻的她一记 “现实暴击”:刚入职时,课堂上有学生打闹不停,后进生干脆直接 “躺平”;课后除了备课,还要处理数据统计、学生矛盾调解等琐碎任务。“乡镇教育为何比想象中更复杂?”这样的疑问曾让她深夜崩溃,甚至偷偷怀疑自己的选择。
“但每次动摇时,总会有些小确幸把我拉回来。”她补充道,脸上洋溢着感激的笑容,“麻章中学是一片教研教改的热土,它给予了我很多自我成长、自我提升的机会,让我能够学习前沿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我由衷感谢学校对我的培养。遇到了团结互帮互助的政治科组,他们是我背后强大的后盾,在我气馁时给予我力量,非常感谢科组老师们对我的帮助。”
“00后”骨子里的“敢闯”与韧性,让她没被困难击退。她跟着科组老教师手把手学班级管理,把教案改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完全贴合乡镇学生的学情;发现部分学生因父母外出务工缺乏关爱,她主动当起“临时姐姐”——课间陪学生聊喜欢的明星,放学留下来与学生谈心。“现在家长见了我会说‘没想到年轻老师这么贴心’,这句话就是对我最好的认可。”罗海韵笑着说。
学科创新:用年轻视角让思政课 “活” 起来
“思政课不是光背知识点就行!”作为“00后”教师,罗海韵擅长把自己的“年轻优势”融入课堂,用鲜活视角让枯燥的理论变成学生爱听的故事。
讲“生命价值”时,她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带学生观看湛江红树林的纪录片,再结合当地“生蚝养殖里的坚持”,让学生明白“家乡的土地也能孕育独特价值”;遇到学生难懂的概念,她会用网络热词“破圈”解释,瞬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面对“学生成绩两极分化、课堂参与度低”的难题,她更跳出传统教学思维:设计“分层作业”,基础弱的学生做“知识点填空”,能力强的学生写“家乡发展小评论”;把课堂表现量化成“积分”,攒够积分能兑换“免一次作业”“当一天课代表”的特权。“上次有个总不交作业的学生,为了攒积分主动预习,还举手回答了问题。”罗海韵说,这就是年轻视角的力量——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让学习变得有趣。
乡镇教育的突破:用“小智慧”化解大难题
乡镇教育的挑战,藏在每一件“具体的小事”里,罗海韵没有退缩,反而摸索出一套 “温柔解法”。
不少家长因外出务工没时间管孩子,很多时候都只懂得用“棍棒”解决问题。在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罗海韵没有选择“批评式沟通”,而是用“00后”的细腻与智慧破局:她很少因学生犯错给家长打电话,反而会在发现学生进步时,主动发一段暖心语音:“陈妈妈,今天小陈读书声音特别大,课堂积分比上次多了5分,您要是有空,多夸夸他呀!” 这样的“报喜式沟通”,慢慢让家长愿意主动和她交流。
面对学生“见识窄,最远只到过湛江市区”的局限,她把思政课变成 “看世界的窗口”:讲“科技发展”时,带学生看“港珠澳大桥建设” 的视频;聊“职业规划”时,邀请在外读大学的朋友线上分享求学经历。“我没法立刻带他们去远方,但能在他们心里种一颗‘世界很大’的种子。”罗海韵说,这就是资源有限时,她能为学生做的突破。
新手教师节:那些 “走心” 反馈,成了坚持的光
今年是罗海韵任教的第三年,她也即将迎来自己的第三个教师节,谈及最期望收到的礼物,罗海韵的想法显得朴实而真诚:“我最期待的不是昂贵礼物,而是每一个‘被看见’的瞬间。”
罗海韵深深记得,第一个教师节,她走进教室,学生们举着歪歪扭扭的手绘卡片围上来,卡片上写着 “老师,你讲的红树林我记住啦!”;第二个教师节,她因班级纪律差忍不住批评了学生,第二天一进办公室,就看到桌上放着一颗可乐软糖,旁边的纸条歪歪扭扭写着 “老师别生气,甜的能让心情变好”。
这些来自学生的小反馈,就像一束束光,照亮了她在乡村教育路上的每一步。如今,她正计划在班级角落种几盆花草,让学生在松土、浇水的过程中学会责任与珍惜——“课堂上教他们知识,生活中陪他们成长,这就是我理解的‘点亮孩子眼睛’的方式。”
三年教学生涯里,罗海韵的角色从最初的“想拯救学生的理想者”,变成了“陪学生成长的陪伴者”;从 “只懂上课的老师”,变成了 “兼顾生活的守护者”。这位“00后”教师用自己的“多面人生”证明:年轻一代的热爱与坚守,能为乡镇教育带来不一样的活力,也能让更多乡村孩子,看见更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