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第二届中国海水稻发展论坛揭开帷幕。中国工程院、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部及全国18个省(区)的科技、农业主管部门的领导嘉宾,百余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研究生和海水稻产业链主要企业的代表等430人齐聚湛江,深入探讨交流海水稻发展的新技术、新成果、新动能、新模式。
如何推动海水稻事业高质量发展?当天,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与会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倾听他们对海水稻发展的真知灼见,了解他们为推动海水稻发展而作出的努力与探索。
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
海水稻的研发种植,对增加我国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耕地面积有限,如果能够通过盐碱地来提高水稻种植面积,提高水稻的产量,这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非常重要。在盐碱地种水稻,还可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做个设想,在原来4.5亿亩水稻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如果能够再加上1亿亩的盐碱地改造,将来我们可以让农田实行休耕,实现土地保护,保障土地持续肥沃。我们同样可以运用科学技术,进一步改善目前海水稻的品种,同时提升海水稻的产量,推动海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
广东茂名沃尔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田富才:
海水稻研发种植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事情。海水稻在湛江、山东青岛、黑龙江、广西等地种植得那么好,在东北西北这些高盐碱地区,种其他作物没办法存活的情况下,用海水稻改良土地,虽然充满了挑战,但还是让人充满信心。
我们设计研发了一款小分子氨基酸混合有机营养液,主要是对海水稻促发根、提高抗逆性。对盐碱地种植的小苗提高成活率,改善盐碱地微环境,形成生态系统,对海水稻小苗的成活率有一定的帮助,提高了海水稻的产量和品质。这是一个辅助性的配合工作,能参与到海水稻事业里,我感觉到很荣幸很自豪。
湛江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行长钟国波:
针对海水稻研发种植加工市场推广等环节,农商行推出了更具有特色的专项信贷产品,大力支持产业发展,满足农户以及涉农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其次,创新融资担保方式,如核心企业加农户、政府风险补偿基金等,解决农户涉农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同时,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办贷效率。认真落实审批机制,坚持涉农信贷审批,优先优化涉农贷款审批流程。充分发挥当地法人金融机构的优势,为海水稻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海水稻之父”陈日胜:
湛江地处沿海,有很多盐碱地、荒地。我想,如果能够充分开发起来,在种植海水稻的同时,实现种养结合,既可以产粮食也可以养白虾、螃蟹等海产品,这是相当不错的。广东的盐碱化土地有三百多万亩,希望将荒地充分开发出来,使得荒地变良田。
希望借助此次论坛,让大家知道海水稻的应用,还有海水稻耐盐碱水稻的重要性。希望通过海水稻的种植,充分带动全国沿海地区把这些荒废的土地利用起来,巩固国家粮食安全。
广东海洋大学周鸿凯教授:
海水稻的研究对于我们国家的耕地安全、粮食安全具有重大贡献。海水稻的研究要有效利用这些撂荒、半撂荒的土地。目前在湛江,我们广东海洋大学的研究团队结合了袁隆平院士的杂交育种团队,开启了第三代杂交稻里搞海水稻,搞特色海水稻,搞红米的海水稻,搞紫米的海水稻,耐盐碱的杂交稻,在国际上是比较领先的。
海红香稻作为海水稻一个特殊的品种,下一步将进行深加工,对功能农业的构建,对整个产业的规划和发展将起到非常好的推动作用。
广东海洋大学叶盛权教授:
我们在1986年陈日胜专家发现海稻86以来,一直在种植推广、深加工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深加工方面,我们目前组织了华南理工、北京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等国内外的一些大专院校,囊括食品类、医药类等领域的专家团队30多人,目前已经研发出一系列的产品推向市场。我们现在立足湛江,扩散到浙江、江苏等地,准备再建一个研究院,进行研究开发,通过组织和凝聚全国力量,把海水稻深加工产业做大。
万鸿泰和集团副总裁毕贺成:
稻米其实一身宝,包括它的秸秆可以做出肥料来,包括它的壳儿,都很有用,都是可以进行深加工的。我们要做的是一个水稻自身的产业链,包括稻米加工厂、仓储中心、物流,面膜、米厂、酒厂和生物肥料厂,都是跟稻米相关的提高附加值的产业链。
我们希望在全国投资运营十个智慧农业产业园,把盐碱地改造成良田。通过一产二产三产联动,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我国现代农业走向智慧农业。
湛江海稻红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王世超:
我们现在在全国有5000多亩的种植基地。我们以海水稻为原料进行深加工,比如说像用海水稻制作的米酒、蛋糕、米饼、米粉等,这一系列的产品开发,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海水稻从单一的大米,然后开发成系列的几十种深加工的食品,已经得到客户的认可和消费者的喜爱。
如今,海水稻已从科研办公室走到田间地头,然后再走上老百姓的餐桌,实现了整体产业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