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晚报》2020年5月14日第10—11版纪实版刊登了“一份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李癸泉手册》”的专题报道,引起读者广泛关注。
11月2日,李癸泉的孙女、烈士李衍章的女儿李贵英在儿女的陪伴下,回到家乡坡头区乾塘镇太平村寻根探亲,希望能早日修缮中共南二淡水沟支部、滨海区人民政府旧址(李癸泉故居),打造红色革命教育基地。
李贵英(左一)重走儿时路。
骄傲
“爷爷、父亲都是好样的,他们永远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我出生于1946年,而父亲李衍章1949年便牺牲了。那时候我年龄还很小,对父亲没有留下什么印象。但无论是爷爷还是爸爸,都是好样的,他们永远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今年已经74岁的李贵英故地重游,感慨地说道。
李癸泉(1896年—1939年)出身农民家庭,老家在坡头区乾塘镇沙城村,这一带曾被称为“南二淡水沟”。他于1926年6月参加中国共产党,他写下的《李癸泉手册》记录了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南二淡水沟组织群众开展轰轰烈烈革命斗争。其中内文还记载了南路第一位共产党员黄学增在南二传播革命真理,开展革命活动的事迹,大大丰富了对黄学增革命事迹的研究。《李癸泉手册》于1989年2月经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鉴定,是民国十九年(1930年)的原物,是非常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是大革命时期风起云涌农民运动的历史见证。从党的淡水沟联络站成立到当地党组织的建立、农民运动的兴起,革命斗争的开展、掩护革命同志转移和保存革命力量等方面,李癸泉作出了很多贡献。1939年春,李癸泉到坡头圩联系卢裕生宣传抗日救亡工作,在归途中不幸牺牲,时年43岁。
李衍章(又名李亚寿)是李癸泉唯一的儿子,8岁就跟随父亲从事革命工作,从小当通信员。1947年6月,吴川县滨海区人民政府成立,李衍章任区财粮主任。1949年2月20日,李衍章参加了廉江大塘区举办的党训班学习,回程途中经廉江中堂交通站,被国民党反动派的保安团包围,在突围中壮烈牺牲,年仅29岁。1982年,湛江市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土。
李贵英(右二)探望她的堂哥。
寻根
回到故乡探亲寻根李癸泉故居红色故事多
父亲牺牲后,李贵英后来又失去了母亲,是奶奶把她养大的,一直在太平村老家住到20世纪60年代初,才到吴川转由姑姑抚养,后来嫁给了当地一位木匠,长期在吴川生活。
1986年9月,16号台风袭击湛江沿海。李癸泉故居,即李贵英小时候住的老宅,在狂风暴雨中倒塌了。大家在清理废墟时,在墙缝中发现一个密封的瓦缸,内藏有两份半个多世纪前的手抄文稿,其中一份便是《李癸泉手册》。
2020年11月2日,李贵英来到老屋旧址前,还能清晰回忆起当年的房屋结构和周边环境,“老宅是泥砖茅草结构的四合院,正门是朝那个方向开的,房子旁边有一棵沙萝木……”
另据不久前刚退休的乾塘镇文化站站长陈国华介绍,位于坡头区乾塘镇沙城村委会太平村的李癸泉故居历史悠久,该四合院始建于1810年,是中共南二淡水沟支部、滨海区人民政府旧址,内有居室、医务室、书房、渔民学校。该四合院每院约150平方米,内有为枪械制造的地下室,建筑面积总共900平方米。
李贵英(右三)回忆儿时生活。
愿望
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旅游景点
据悉,中共吴川特支南二党小组成立,由李癸泉任组长,李瑞春任副组长。同年12月成立了中共南二淡水沟支部,李癸泉任书记,李瑞春任副书记。 1947年6月,吴川县滨海区人民政府成立,下辖四个乡。区政府和南二乡政府也设在李家的这座四合院。革命前辈们在此进行革命活动,李癸泉故居成为滨海区人民政府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指挥中心。
“这里是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地和党政机关重地,是坡头区著名的革命遗址之一,见证了坡头区人民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的历史。”乾塘镇文化站原站长陈国华及专家们表示,重修旧址既是出于保护革命遗址的需要,也是出于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追寻红色足迹,弘扬优良革命传统的需要,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充分利用好乾塘镇红色文化资源,发挥其育人的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乾塘镇打算重修旧址,重温历史,将经典事迹刻在大理石墙上。”在2日采访中,乾塘镇镇委、镇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希望湛江市、坡头区对修缮中共南二淡水沟支部、滨海区人民政府旧址(李癸泉故居)予以支持,着力将该革命遗址打造成坡头区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我市红色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