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出生于遂溪县敦文村,黄学增是中共南路和深圳地区党组织创始人之一,广东农民运动四大领袖之一,广东西江武装起义的杰出领导者,琼崖红军和苏维埃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1929年7月,在海口市英勇就义。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革命先烈黄学增,近日,记者通过整理史料,深入采访专家、走访黄学增故居,努力讲好黄学增故事,传承革命精神。
3月5日,来自湛江日报社的党员参观黄学增故居。 记者 刘冀城 摄
自幼聪颖好学
黄学增,小名阿贵,学名学曾,后改名学增。那时候的雷州半岛,干旱贫瘠,农民生活极为贫困,佃农所耕,“大半数是早田,一年两造,早造种禾,晚造种薯”。
贫穷孩子早当家,黄学增一家七口人,父亲黄英如在家务农,母亲饶氏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农家妇女。大哥黄学颜有力气,兼替别人长途肩挑,挣点血汗钱养家。四弟黄学孟,少年夭折。黄学增七八岁起,就割草打柴,或到海边捉鱼虾、地里拣甘薯,还替人放牛养鸭,为家庭增加一点收入。辛酸的家史,苦难的童年,乡亲们颠沛流离的困苦生活情景,在黄学增幼小的心灵里烙上了深深的印痕,也培养了他吃苦耐劳、刚强不屈的个性。
13岁时,黄学增才开始进入村中私塾读书。私塾里读的是《三字经》和《四书》。黄学增天资聪颖,每经过村办学堂,总是在窗边听教师讲课,教师讲完课他也已经背熟了。16岁以后,他转读乐民小学和雷州中学,读的是《国文》、《算术》等新课本,学习一些当时称为“西学”的近代科学基础知识,并陆续从遂溪人民反抗法帝国主义侵略和强租广州湾的英勇斗争故事里,受到了爱国思想的熏陶。
寻求革命真理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父亲又得了病,1920年春,黄学增被迫辍学回家耕田。一些亲友觉得可惜,表示愿意资助他去广州求学,父亲也决定全家节衣缩食,极力支持。当年,黄学增考入广东省立甲种工业学校。他背上简单的行囊,步行千里来到省城广州。求学期间,他学习革命理论,接受马克思主义,1921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1年,黄学增开始参加中共广东支部为培训干部而举办的各种活动。通过投身各种进步活动和斗争,黄学增的思想出现了飞跃,从一个来自农村的纯朴知识青年,转变为信仰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1921年冬,黄学增由团转党,成为中共党组织的早期成员之一。
1922年夏,黄学增受党组织委派返家乡雷州半岛宣传马克思主义和革命思想,同年秋,组织成立雷州青年同志社。1923年初,黄学增同雷州青年韩盈等人发起组织了雷州留穗同学会,还邀请高州、琼崖在穗学生,一起参加革命活动。他俭朴好学、待人诚恳、乐于助人,有时家里寄来一点钱,自己舍不得花掉,但为了帮助同学解决困难,却一点也不吝惜。因此,大家都很尊重他,信赖他。
为农运兴起而奋斗
1923年秋,受党的派遣,黄学增来到广州郊区的花县,深入农村宣传发动农民,筹备成立农会,从事农民运动的组织和领导工作。
1924年7月,黄学增被选送到彭湃主持的第一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农民运动的理论和开展农民运动的方法,并接受必要的军事训练,农讲所毕业后,他被任命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农民运动特派员;10月中旬,他又被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广东区委会候补委员,分工担任工农部助理;以后又到中共广东区委会担任农委委员。黄学增从此活跃在广东各地,从事农民运动的组织和领导工作。为广东农运的兴起而奋斗。
1925年5月1日,广东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广东省农民协会正式成立。黄学增当选为广东省农民协会第一届执行委员会委员。在省农民协会的统一指挥下,广东农民开始有系统地组织和行动,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广东农潮”,标志着广东农民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926年1月,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许多共产党员参加了这次会议,黄学增被选为提案审查委员会委员,负责审查农民提案和《农民问题决议案》。
南路农民的领袖
1926年2月到1927年3月,黄学增的主要革命活动,是在南路领导农民运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后来,广东省委的文件在称彭湃为“海陆丰农民领袖”的同时,也称黄学增为“南路农民领袖”。
大革命时期,广东南路包括15个县2个市(现在属广东的有阳江县、阳春县、茂名县、信宜县、化县、廉江县、吴川县、电白县、遂溪县、海康县、徐闻县、梅菉市;现在属广西的有合浦县、钦县、灵山县、防城县、北海市),由于地区偏远,农运干部缺乏,农民运动沉寂。
1926年初,国民革命军南讨结束,广东统一,南路农民运动开始进入公开发展时期,黄学增从广州回到南路开展工作。3月7日,广东省农民协会南路办事处在梅菉正式成立,黄学增是办事处主任,又是中共广东南路特派员和中国国民党广东省党部南路特别委员会委员,全面地领导以农民运动为中心的广东南路革命斗争。5月,黄学增参加省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作《南路办事处会务报告》,当选省农协第二届执委兼秘书长。
农民运动刚刚兴起,地主土豪和反动民团就互相串通勾结,极力造谣破坏,说设立农会是为了打仗、为抽人头税的;有的豪绅还设立假农会,强迫农民参加;有的则混入农民协会,企图控制操纵。针对地主阶级的破坏活动,黄学增领导南路办事处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予以打击,保证农民运动的发展。
1926年秋,南路办事处从梅菉迁到高州。这时候,革命进一步深入,反动势力也在蠢蠢欲动,南路国民党组织里的旧官僚政客和地主土豪,同那些逐步趋向反动的县长和驻防军官们勾结起来,疯狂摧残农民运动。
在黄学增和南路办理处的领导下,南路农民运动在1926年夏到1927年春得到较快的发展。全路农会会员从原来的9000多人猛增到约12万人,成立县一级农民协会或农协筹备会的,有遂溪、海康、电白、茂名、化县、阳江、廉江、吴川等8个县,其他县份和北海市郊也成立了一批区、乡农民协会。与此同时,北海、梅菉、阳江、东兴等地的职工运动也开展起来,各行各业成立工会,共有会员1万多人;各县还组织了青年同志社、新青年社、学生联合会和妇女解放协会。原来沉寂的南路,出现了革命高潮。
1927年初,中共广东南路地方委员会在高州成立,黄学增任书记,深入到一些县检查工作。在化县,他召集了农运干部会议,指出要有重点地选择离县城较远的山区多做工作,建立农民协会,尽快把农民自卫军组织起来,为应付困难局面做准备。
1927年4月,根据广东省委指示,黄学增策划发动南路农民武装暴动。黄学增先后两次化妆为商人,秘密通过白区,返回西江,指导高要县领村暴动和广宁县螺岗暴动,声援和配合广州起义,由于力量不足,两次暴动都失败了。
血洒琼崖
1928年5月,琼崖暴动遭受严重挫折。中共广东省委任命黄学增为琼崖巡视员,到琼崖恢复革命力量。6月16日,黄学增从海口抵琼崖特委所在地乐会县第四区。
黄学增到乐会后,马上深入各地调查情况,他从乐会到万宁,又从万宁到乐会,艰苦跋涉了整整1个月,亲眼看到当地不仅党组织和红军主力遭到严重破坏,而且在供应补给上存在极大困难,各地粮食和药品奇缺。但是,黄学增没有被困难吓倒,他根据省委指示,综合琼崖情况,从各方面开展了恢复工作。
鉴于琼崖暴动期间各级党组织领导人的身份都已暴露、处境危险,黄学增便对全岛各县的主要干部实行交错对调,使之离开原地,避过敌人耳目,转到新的环境下继续工作。经过一番艰苦努力,在琼崖的党的力量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先后建立了区委67个、特别支部10个、支部712个,党员发展到2.69万人,约占当时全省党员总数的42%,红军也扩大到3000多人。
1929年1月18日,中共广东省委会议分工,黄学增由省委候补常委递补为正式常委。1929年3月,南区特委的常委处和工委处等主要机关陆续被敌人破坏,琼崖革命力量再次遭到挫折。南区特委机关被破坏后,黄学增仍隐蔽在海口坚持工作。由于一度与省委失去联系,省委对黄学增的安全深感忧虑。
1929年5月,黄学增秘密潜返香港,向省委汇报了琼崖的严重情况。5月26日,省委决定重建琼崖特委,黄学增以省委巡视员的身份重返琼崖,隐蔽在海口市,继续指导琼崖斗争。6月初,黄学增回到琼崖,贯彻党的“六大”和省委第二次扩大会议精神,为在琼崖进一步开展土地革命作准备。
1929年7月,由于叛徒的出卖,黄学增在海口市的隐蔽地——福音医院被敌人逮捕并投入狱中,在狱中敌人威逼利诱,施以酷刑,但他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革命气节,坚贞不屈。7月底,黄学增被敌人杀害于海口市,年仅29岁。
革命丰碑永存
1960年,周恩来总理到湛江视察时,对当时的地委书记孟宪德谈起黄学增早年参加革命和领导农民运动的情况,并关心地问起他的亲属的情况。1962年,中共湛江地委为纪念黄学增,特拨专款在其故乡修建“黄学增纪念亭”。
如今,遂溪县敦文村建有黄学增文化科技大楼,该村小学更名为“学增纪念小学”,黄学增纪念中学也于2016年正式揭牌。而黄学增故居也成为了富有内涵的红色教育基地。每天都会有各地游客、市民来到教育基地,了解英烈光辉事迹。
近年来,随着黄学增史料的深入挖掘和推广,黄学增的革命事迹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以黄学增为主题创作的纪念明信片和原创歌曲《碧海丹心黄学增》等红色系列作品,正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红色文化,让更多人了解黄学增,铭记革命先烈事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文章由记者林小军、李亚强根据中共湛江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纂的《黄学增研究史料》,以及遂溪县纪委、遂溪县监察局、遂溪县委党史研究室编纂的《碧血丹心耀南粤——革命先烈黄学增事迹画册》,结合采访整理而成,感谢相关各方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