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孕育了文化,承载着乡愁,每一个古村落,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韵味。日前,记者走进遂溪县杨柑镇河图仔村,在这条拥有近300余年历史的古村中,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居民楼和淳朴的田园风光交相辉映,行走村间还能遇见不少浸润着古老时光的古民居,以及饱经了历史沧桑的炮楼、古道、古井……这一切都在静静地诉说这座古村落的过往,讲述着古村的历史变迁。
依然耸立的炮楼和很大程度保存完好的古民宅。
穿梭岁月
探寻古村落百年沧桑
河图仔村,是一条拥有近300余年历史的古村。它依山傍水,背靠豆坡圩;居高临下,北望千亩良田和奔流到海的杨柑河。围绕田野北面的围基就像是一条玉带,与村庄遥相呼应。
记者一行沿着村前数百亩绿油油的水田行走,一路欣赏村庄的旖旎风光,用心聆听流逝在光阴里的古老故事,近距离感受了古村古朴淳厚的风俗民情,并在其间寻找古村300余年的沧桑印记。
行走村间,只见村中百年古树比比皆是。高大的百年古树沿村道两旁一字排开,整齐耸立,树叶丰盈,绿意葱葱。在一棵百年老树下,由五十三级石阶组成的挑水坎头,是过去那些岁月里村民往返古井挑水的必经之道。尽管年代已渐久远,但石阶至今依然保护完好,时常还有孩童在石阶上玩耍。挑水坎头、古道、古井、古树与村中现代化建筑、一张张稚嫩年轻的面孔形成鲜明对比。
沿着挑水古道走近古井。古井深约三米,井水清澈见底,清甜可口,哺育着一代又一代河图仔子孙后代健康成长。古井的正大方圆,也正寓意着河图仔村人饮水思源、团团圆圆,不忘来时路,不忘挖井人。
据介绍,河图仔村先辈是在清乾隆年间从潮州迁徙到此定居。那时候,每当临近海域涨潮,海水就会顺沿河道倒灌入村,淹没大片良田,严重影响生产生活。为了能在此地安居乐业,丰衣足食,河图仔先辈们便组织族人在村前坎下河道建造围基。此项工程全靠人工开凿建造,但其先祖不畏艰辛,众志成城克服了重重困难,历经数载,终于把围基建成,实现沧海变良田,时光荏苒中开发出良田500亩。
河图仔村民团结勤劳,而且善于经商,凭着他们的智慧和劳动将村经济发展得风生水起,该村早已因为榨花生油、卖花生油而远近闻名,过去的河图仔村也因此叫“豆坡村”。
燕翼大宅一景。
跨越时空
感受古村历史文化魅力
河图仔村承袭300年的历史时光,自信地将自己独特的遗世之美,展现在世人面前。行走在古村落里,眼前的红砖青瓦、一巷一道、一草一木,都透露着旧时光的记忆,记录着岁月流转的痕迹。
古村落中,一座座依然傲然耸立的炮楼和雄伟大气的古民宅尤为引人注目——它们历经数百年风霜依然屹立不倒,在如今斑驳的一墙一砖一瓦中,仍可窥见它昔日的辉煌,还有古村在旧时光中灿烂的往昔。
河图仔村祖辈原是潮汕人,他们迁徙至此,同时也带来了潮汕地区先进的建筑技艺——夯土建筑文化。夯土建筑是古时常用的构筑技法,选用黄土、石灰、沙子砾石等材料加以拌和,以木板作模,层层以杵木夯实修筑而成,有的还渗入红糖和米浆以增强硬度。
河图仔村如今仍保留着不少珍贵的古建筑,古民宅、宗祠、炮楼等,皆气势雄伟、工艺精湛,体现出极高的建筑装饰水准。该村的良会公祠等建筑,墙体坚固,木工雕饰的“番鬼托梁”与博古祥云花果纹,工艺精美,结构别致,与村里其它古建筑一起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郑润诗大宅是目前河图仔村保存最完整的大宅,它是时代变化的缩影,也是当地人文精神和价值观传承的写照。它和村中其他留存的豪苑大宅并肩,在百年沧桑中共同见证了古村落的时代变迁,也是潮汕人迁徙湛江的历史见证。
“古宅坐南向北,为三进式四合院结构,建筑面积1160平方米,是典型的潮汕传统民居建筑样式。”在村干部郑锦红的娓娓解说中,记者一行走进了郑润诗大宅。古宅大门牌匾上写着的“燕翼”二字,门楼上有阁楼,有木梯直上。古宅采用了中轴对称、向心围合的模式,是“四点金”的建筑格局,天井以斜屋顶围成开放空间,形成漏斗状井口,四水归堂。该古宅还将传统的建筑文化与潮汕特有的传统工艺高度融合,如金漆木雕、工艺石雕、嵌瓷艺术、金属工艺以及绘画艺术等,都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人文价值。
“古宅的大门向东而开,寓意望向故乡潮州方向,表达了潮汕人迁徙到湛江之后,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郑锦红说,郑润诗秉承了祖父郑学心吃苦耐劳、精心经营的潮商精神,将家族的事业不断扩大。郑润诗的女儿郑卫还曾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荣立战功。
据介绍,河图仔村还曾经拥有11座炮楼,其中有3座是由村集体修建,分别耸立在村口和村尾。目前,在该村还有7座炮楼很大程度保存完好,已成为村里独特的风景——与良会公祠、燕翼大宅、光裕大宅、田边古井及以前从古井挑水经过的五十三级石级,共同组成了河图仔村重要的传统文化元素。
留住乡愁
古村焕发新活力
记者在古村落中行走,一路视野开阔,宽达八米的硬底化大道旁敷上了形态别致、工整坚硬的玄武石,还安装有仿古的马灯,散发着浓郁的古色古风古气。
据介绍,杨柑镇党委政府近年来紧紧围绕县“1+3+6”行动计划,依托融合大文旅开发发展,深度挖掘河图仔村古文化。
“目前,河图仔村的修复规划设计总平面图初稿已出炉。”郑锦红告诉记者,河图仔村位于374省道和290省道交界处。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独特鲜明的传统文化元素和内涵丰富的文化底蕴,河图仔村正通过农文旅融合,活化历史建筑,推动文脉延续,致力打造“古乡+文化+旅游”新模式,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河图仔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曾培育出武举人2名,贡生秀才2名。改革开放以来,该村考上大学的学子也不胜枚举,其中不乏知名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
德才兼备的处士標上公是一名处士,其对后辈的为人处世、修身齐家带来较大的引领作用;老举人学宾公于光绪三年考中武举人,其身材魁梧,绰号“西海铁牛”,推动了村里的尚武风气;新举人学魁公于光绪十四年考中武举人,于1901年带头重修良会公祠,亲自从潮州运回材料,在原来墙体的基础上,修复了梁条瓦面及工艺装饰;富商郑润诗是燕翼大宅的建造者学心公的孙子,善于经商,其致富后不忘回报社会,经常帮助村中族人……
如今,河图仔村到处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敞亮整洁的乡村大道是朝暮时分村民们散步休闲的好去处。悠然步行在这乡村道路上,让人心旷神怡、恬静舒适。走在静谧的古村村道上,眼见阳光顺着写满“故事”的土墙蔓延洒下,这里每一栋古厝、每一个雕塑、每一件装饰、每一棵古树……都承载着古村丰富多彩的历史人文底蕴,有说不尽、道不完的人文故事。
在“古”的厚重里,河图仔村也正酝酿着“新”的活力。如今,河图仔村正充分挖掘本土历史文化底蕴,将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与本地特色元素相融合,留住美丽乡愁,描绘着乡村振兴的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