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清廉立家 积善处世

2017-11-14 16:32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莫托夫 苏国松 张蔓莉 张锋锋

天南重地,俊采星驰。雷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众多彪炳史章的人物,不仅给这座古城留下了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底蕴,而且也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泽遗后人。雷州陈氏人家培育出的清代名臣陈瑸和陈昌齐就是其中翘楚。

陈瑸家规家训摘要

“男儿年经十岁,责令勤力读书为要。读书可识礼义廉耻。养成一端谨醇厚子弟,亦是家门福庆。至三十岁,若于功名无成,则务本力农,又治生之急务矣。”

“男子入学后,宜慎取友。《语》云:‘勿友不如己者。’《易》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允宜三复。若明师益友,千里负笈不为过也,百年订交不为久也。 ”

“内外亲戚无问富贵贫贱,俱宜一体相看。要在尽力爱慎,可告无憾也。”

——摘自《清端公家范》

陈昌齐塑像。

陈昌齐家规家训摘要

(一)

有千年禄切,无百年观楼。

(二)

家贫只要用心勤,莫待临时望六亲。

嘱君早起无迟晚,早起三朝当一天。

妻贤岂有家不富,子孝何须要祖田。

时运未来君但守,世间恒有运迟人。

买臣五十方富贵,太公曾作钓鱼人。

若要富贵志三件,戒酒除花莫赌钱。

——据陈昌齐家书及《陈昌齐公家训》综合

 


 

清朝康熙皇帝赠送给陈瑸的亲笔题词

先贤故事一:陈瑸:爱民若赤 心怀桑梓

陈瑸(1656~1718年),字文焕, 号眉川。顺治十三年(1656年)出生于雷州府海康县大埔社东湖村(今属雷州市附城镇南田村)。幼年丧母,以半渔半农为生,由于家境贫寒,从小勤奋劳作,刻苦求学,非圣贤之书不读,唯程朱之理为学。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考取举人,第二年举进士,44岁始任福建省古田知县,自此宦迹天涯,不带家眷,惟一仆从。陈瑸从44岁离开家乡后历任古田知县,台湾县令、刑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兵部郎中、四川提督学政、台厦兵备道、偏沅(湖南)巡抚、福建巡抚(署理闽浙总督),病逝于福建巡抚任上,享年63岁。康熙皇帝追授其为礼部尚书,赐谥“清端”。

陈瑸廉政史迹展览馆

陈瑸一生修身律己,严格谨慎,亲民爱民,一心为公。为官一清如水,集干净和干事于一身,勤政与廉政为一体,清代康熙帝说他是“国家祥瑞”,并树为榜样,誉其为“诚清廉中之卓绝者”。雍正帝称其为百官之榜样,一代之完人。

陈瑸无论在何职位,从不妄取分文,还不取羡余。所谓羡余是指办公经费的剩余及俸禄之外官员可以合法取得的其他收入。陈瑸对此从不染指,一毫不取。台湾道任内,所应得银三万两,并未入己,全捐用于修理炮台等公事;署总督印务时,应得银两也未领取;逝时,只“一绨袍,覆以布衾而已”,没有遗下任何家产,并遗嘱托令后事薄殓俭办,并将其任上应得的万余两白银悉数解送京师,作为巩固国防之用。

位于雷州市附城镇南田村的陈瑸故居

雷州府海康东洋有护海长堤(今叫南渡河大堤),常被海潮、台风毁坏,海水淹没20万亩良田。未仕之时,陈瑸曾两次奔走呼号,募捐筹款,组织乡民修堤自救。任福建巡抚时,陈瑸闻说雷州海堤毁坏更加严重,十分焦急,上奏朝廷拨款5300两白银。后来又从自己已经上缴福建库存的养廉银中拨出五千两,交予雷州,添买木料砖石,以求永固,并提请以后遇有潮水崩伤,均由朝廷动帑修理。南渡河大堤至今仍发挥着挡护海潮,捍卫素有“雷州粮仓”之称的东西洋22万亩良田的作用。

雷城城东钟楼里陈清端公家庙

乡人感念陈瑸的恩德,于乾隆八年(1743年)建造了陈清端公家庙,清宣统年间重修。因年代失修,岌岌可危,2009年再次修葺。陈清端公家庙坐落于雷城城东钟楼里,三进院落,布局严谨,庄严典雅,已被列为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11月7日,陈瑸第十世孙陈冠璋(左二)拿出《陈府族谱》向采访团展示《清端公家范》内容

陈瑸不仅是一位廉吏,更是一名能吏。陈瑸仕宦古田,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把“素称难治”的福建古田县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陈瑸三理台政,前后十年,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为台湾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被誉为“海疆治行第一”。他实施“平反冤案,开监放犯;轻徭薄赋,以疏民困;革除官庄,整饬吏治;励民垦荒,发展经济;鼎新学宫,以兴教化”等一系列善政,采取保证军需、严密纪律、改善军队待遇、设淡水营、捐建澎湖新城等措施巩固和加强海防,为东南沿海的稳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雷州陈昌齐故居

先贤故事二:陈昌齐:有千年禄切 无百年观楼

陈瑸以廉和能为最,陈昌齐则以博学及与人为善闻世。陈昌齐(1743~1820),雷州府海康县南田村(今属雷州市调风镇南田村)人。字宾臣,号观楼,又署“瞰荔居士”。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广西道和河南道监察御史、兵部和刑部给事中、浙江温州兵备道等职,告老还乡,先后在雷阳、粤秀书院任主讲,为清代乾嘉年间考古、语言、文学大师,又是精通天文、历算、医学、地理的名家。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陈昌齐被任为翰林院编修,曾在三通馆参与《永乐大典》勘校,独任地理一门。乾隆三十九年,主持湖北乡试,第二年参与礼部主办会试,为国选取一批有用之才。尔后,陈昌齐充当文渊阁校理、四库馆校勘,参与《四库全书》的编校工作。在翰苑时,他潜心学问,“于书,无所不读,其学,无所不精”,不仅编撰了不少文学、训诂、音韵等方面论著,而且编著了一批天文、历算、地理等科学专著,论述详尽,见解独特,为时人所推崇。

嘉庆十五年(1810年)八月,陈昌齐从浙江回到雷州,已是年逾六旬的老人,“病足,不利于行;病肺,不利于思”。但是,为了地方的文化、教育事业,他仍应雷州府三县绅民聘请,出任《雷州府志》总纂,兼掌雷阳书院讲席。翌年九月,府志成书,又应海康父老之请编纂《海康县志》。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重修海康西湖“平湖书院”并易名为“濬元书院”。七月,两广总督阮元来雷视察,亲临其第,聘请前往广州主持粤秀书院,兼修《广东通志》。陈昌齐先后在粤秀书院、雷阳书院任教十多年,每年从学者多至数百。他论文课士,讲求实学,谆谆诲人,立品笃行为先,深受学者敬重。

其著作宏富,刊行于世的有《经典释文附录》、《大戴礼考证》、《荀子考证》、《淮南子考证》、《吕氏春秋正误》、《楚辞韵辩》、《赐书堂集》、《临池琐语》、《天学脞说》、《测天约术》、《地理书钞》等;藏书丰厚,曾有藏书10万余卷,特设“赐书堂”,尊藏皇帝御赐书籍及其他宫缎、宫绢、仿玉兔、笔、墨、砚等赐品。

除了学问渊博之外,其为人清介有守,谦恭如玉。在南田村,父老乡亲至今还流传着他的一句话:“有千年禄切,无百年观楼。”这是陈昌齐为化解禄切村与南田村之间的矛盾而对南田村父老乡亲所说之语。

“禄切”即雷州市调风镇禄切村,与调风镇南田村毗邻。南田村村小人少,两村每次发生“牛吃番薯”之类的龃龉时,南田村人不管有理无理,都得忍气吞声,已是常事。

雷州市调风镇政府档案室工作人员为采访团查找陈昌齐著作中化育后人的篇章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陈昌齐考中举人,翌年联捷进士、进翰林,成为誉满京都的学者。这时,南田村人和禄切村人又为一些小事发生争执,南田村人修书一封送进京城给陈昌齐,要求陈昌齐为本村人撑腰,治一治禄切村人。

陈昌齐看完书信后,修书一封寄送回村里,语重心长地告诫:大村欺负小村,此乃陋风恶习,固不可长;小村仗恃亲人当官权势,惹是生非,伺机报复,也不足取。并创雷歌一首:“人家欺我我有气,我又怎能拿人欺,禄切村庄千年在,观楼断难活百年”。南田村人收到该书信后深受教育,认识到应与邻村人互敬互让,搞好关系。禄切村人知道这件事后,深受感动,不讲理的人也主动向南田村人认错。此后,两村人互敬互让,和睦相处。因此,“有千年禄切,无百年观楼”成为调解人与人之间恩怨的一句金玉良言,一直流传至今。

由遂溪县纪委、湛江日报社、雷州市纪委派出代表组成的采访团实地考察雷州陈氏人家。

专家点评 (岭南师范学院教授雷阳文化研究所所长 龙鸣 )

润物无声的化育

陈清端公家范,是陈瑸于康熙乙末年间(1715年)任湖南巡抚时所写,包含了陈瑸对子孙的厚望。

家范涉及立身之本、为学之方、持家之道、涉世之要、服官为政之则等。希望子孙自少醇谨,终成远大之器。在陈瑸的亲自教育下,两个儿子陈居隆、陈居诚对家范各条恪守不悖,并且教育子女严格遵守。到第三代,陈子良深感祖父教育之重要,竭力收集抄写祖父著作,与“家范”一起,冀其流传后世,无奈天不永年,陈子良于三十一岁英年早逝。另一个孙子陈子恭官至湖南永州、江西袁州、南康知府,六十九岁致仕归里,用其积俸刻印陈清端文集,并在雷州府成建清端公祠,使清端公道德文章传之后世。到第四代,陈源关与雷州另一位文化名人丁宗洛一起,收集整理出版陈瑸文集,从而使清端精神得到珍爱,世代相传。到民国年间,陈瑸七世孙陈登策有位朋友陈景鋆,好奇陈家世代门庭雍睦、礼法恪敦,代有乡邻仰慕的君子出。陈景鋆对其家史进行研究,发现了一个秘密,感慨道:“官师之诫,不及傅婢之指挥;尧舜之言,不如老妪之告谕。”意思是说,一代代人的成长,虽然有官府严厉管束,有尧舜之道的教诲引导,终不如来自家族成员的细语叮嘱和耳提面命。官府师长管得严,可是缺少情感,尧舜之道虽然高,却失之于空洞,都不如每一代都深刻领会,严格执行的家规家训来得实在。家庭教育如春风一样让子孙从小沐浴其间,慢慢化育,谁能不爱益?陈景鋆说:“堂上人非木石,读此书而不生感悟者,吾见亦罕矣!”。

到了今天,与我们打交道的是陈瑸九世孙陈日光与十世孙陈冠璋先生。交往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觉他们身上承传的淳厚家风。

陈瑸纪念馆诗廊

三百多年间,几经变迁,虽然历代子孙都有人出来保护陈瑸诗文书信,许多典藉还是湮而不彰。去年雷州市纪委克服重重困难,建成陈瑸廉政史迹纪念馆,时任雷州市纪委书记谢林同志极力主张把陈清端家范勒石以记,期望教育当代,并传之久远,化育后人,功莫大焉。

陈瑸当官四海为家,大部分时间用于治理台湾,而陈昌齐当官主要在京城。陈昌齐任过巡城御史,应村里人的要求,整治一下欺负他们村的禄切村还是绰绰有余的。但作为“岭南第一学者”的陈昌齐胸中格局宏大,不让张英。康熙年间张英、张廷玉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当老家人为了一堵墙引起的官司打到张英面前时,他写诗劝乡亲: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里人顺从地让了三尺,对方也让出三尺,于是有了一个至今成为旅游景点的“六尺巷”。陈昌齐也写信劝诫村里人以和为贵。“有千年禄切,无百年观楼”的故事,遂与张英的“六尺巷”的故事一样广为流传。百年以来,陈昌齐的宽广胸怀溢出的美意传遍雷州半岛,成为一笔精神财富。

寻找湛江最美家规、家训和家风故事

主办单位:遂溪县纪委 湛江日报社

总策划:谢 林

本期采访团成员:莫托夫 苏国松 苏海江 张蔓莉 张锋锋 林川

本期主笔统筹:莫托夫 苏国松 本期记者:文/张蔓莉 图/张锋锋

通讯员:陈冠璋 陈一词

特别鸣谢:雷州市纪委对本次采访活动提供协助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湛江港宝满港区集装箱码头一期扩建工程项目顺利完成首根海上沉桩
  • 非遗项目式学习成果亮相“5·18国际博物馆日”
  • 百名中学生共绘“鲜美湛江”
  • 首航!湛江钢铁—越南海防国际班轮航线开通
  • 霞山区举办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活动
  • 港城大花萱草绽放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