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东海岛的东南码头,乘坐轮渡快艇,20分钟便抵达硇洲岛码头,再驱车七八公里到达该岛最高处。山坡上矗立着世界闻名的硇洲灯塔。这里是湛江航标处硇洲差分台,平时是很难进入里面特别是灯塔内部参观的。硇洲灯塔是世界目前仅有的两座水晶磨镜灯塔之一,它与伦敦灯塔、好望角灯塔齐名,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灯塔,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硇洲古韵
硇洲岛,古称硭,是20-50万年前由海底火山爆发而形成的海岛,也是广东惟一的火山岛。它位于湛江市东南约40公里处,北傍东海岛,西依雷州湾,东南部面对广阔的南海,西南部与海南省隔琼州海峡相望,西傍雷州半岛,西北扼深水良港湛江港,总面积约56平方公里。
硇洲岛名胜古迹众多,有宋皇城遗址、祥龙书院、八角井、宋皇碑、宋皇亭、宋皇村、赤马村以及窦振彪墓和“宫保坊”等。还有南国著各的旅游度假胜地——那晏海石滩、天然海浴场等。
岛上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硇洲灯塔。这是与伦敦灯塔、好望角灯塔齐名的世界著名三大灯塔之一。硇洲灯塔是船舶进出湛江港的重要助航标志。硇洲灯塔的灯笼室外围建有瞭望台,在此极目远眺,茫茫南海烟波浩淼。古人曾用“海上浮明珠”来形容硇洲岛,如今轮船出湛江港前往东南亚、欧洲、非洲、澳洲和美洲,必经硇洲,硇洲灯塔指引着航路越行越宽。
硇洲灯塔为“湛江八景”之一,被称为“硇洲古韵”。2002年,湛江在市区范围内开展评选“湛江八景”的活动,经过广大市民的踊跃投票评选,硇洲灯塔位列其中。麻石垒建硇洲灯塔
硇洲灯塔的水晶磨透镜非常有名,世界罕见,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灯塔之一。硇洲灯塔所在山坡海拔高程为103米,硇洲灯塔塔身高19.8米,底座为5米见方的石墩。塔身呈圆锥形,上部直径4米,顶部是鼓圆形的灯笼室。塔体由麻石砌成,石块与石块之间非常吻合,浑然一体,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塔内围绕中心柱盘旋而上的台阶共有68级,中心柱由同一块石头加工而成。68块经过精细加工的石头按一定的角度错开,逐块堆砌螺旋而上,像一把未完全打开每级台阶与的纸扇。台阶外端则与塔身外墙巧妙连接,可谓巧夺天工。
经专家考证,硇洲岛是约五万年前海底火山喷发、火山岩堆积露出海面而形成的火山岛。岛上的火山石布满大大小小的孔,因此得名麻石。硇洲灯塔便是由麻石建造而成。
1898年,法国殖民者强行租借广州湾,于1899年开始建造灯塔,1904年灯塔建成并投入使用。据说,在建塔过程中,由于石料很重,一头牛只能拉一块石头,工程的艰难可想而知。建塔用的水泥从美国运来,当时有些人称外国人为“红毛鬼”,因此水泥得名“红毛泥”。虽然塔的设计由法国人完成,但是塔的建造却依靠当地石匠的辛勤与智慧。
神奇的水晶透镜
硇洲灯塔的水晶透镜历经100多年,现仍在为航道船只引路服务。硇洲灯塔所在为硇洲差分台,隶属交通部广东海事局湛江航标处。湛江航标处管辖广东沿海西翼包括南至琼州海峡中线、北部湾两广交界处1500多公里的沿海干线包括湛江、茂名两港的246座航标。
塔的顶部是鼓圆凸出于塔身的灯座室,它的中央底部设一封闭式能转动的托盘,内置水银,承托着整个灯座架。座架呈海蚌型,为两页对称的铜框架,打横插满多条弧形水晶三棱镜片,组成一个焦距2米的抛物面反射架体,座架两边各圆的中心相对处,装有凸透镜一片。在座架中央悬挂一盏400千瓦的荧光灯。座架由马达带动,以每12秒转一周的速度,周而复始地旋转。强大的光束通过水晶三棱镜以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互相折射,最后分别汇集在两片凸透镜上,以水平方向放射,射程为26海里。
硇洲灯塔内的牛眼透镜非常有名,是较为少有的水晶磨镜,造价昂贵,现在已无厂家专门生产。139条弧形三棱透镜组合成正对的两个抛物面,抛物面中心各有一个凸透镜,遗憾的是其下方一小角的三棱透镜棱角已遭破坏,据说是二战时期被日本人破坏的。
1996年,湛江航标处对硇洲灯塔进行技术改造,改造了灯笼部分,提高了灯塔的正常发光率。2004年,灯塔改为无人值守。
传奇灯塔工陈义
1985年8月12日凌晨,硇洲灯塔管理员陈义在他值守的灯塔里安然逝世,享年80岁。从1955年上岛当灯塔管理员,他守了整整30年灯塔。
陈义的展览室建在灯塔旁,展览室里摆满了老人生前获得的各种奖章和奖状。在老人铜像的背后,是“灯塔光照大地,革命精神永存”12个大字,概括了老人的一生。
硇洲岛差分台支部书记陈学顺曾经和陈义共事多年。据陈学顺回忆,陈义在部队里立过四次大功,1955年复员时,他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自愿到硇洲岛当了一名灯塔管理员。从上岛第一天起,陈义便全身心扑在灯塔上。在陈义70多岁的时候,组织上多次劝他办理离休手续,好安度晚年,他都不肯。他说:“办什么手续都可以,俺决不能离开灯塔,要义务为它服务一辈子。将来俺死后,请组织把俺埋在灯塔旁,石碑上写上灯塔工人陈义,俺就心满意足了。”
曾经和陈义一起守塔的王翠强谈到陈义仍很激动:“老人对灯塔的感情太深了。有时灯泡坏了,他怕影响船舶航行,来不及采取防护措施,伸手就将炽热的灯泡换下,手总会被烫伤。”
上世纪80年代和陈义一起守灯塔的朱其源有三个小孩子,他的爱人却没工作,生活十分困难。陈义便把三个孩子的读书和穿衣费用全包下来,直到三个孩子全部念完了高中。一直是孤身一人的陈义,对生活有困难的同事和岛上的农民慷慨相助,自己却过着朴素的生活。他不抽烟、不喝酒,连手表也没有一块,穿的都是补过多次的工作服,宿舍里只有一张床和两个用木板钉成的箱子。
1983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了陈义的事迹后,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不少人远道而来参观灯塔、学习劳模。1985年,中山大学的几位大学生在湛江度假时参观了硇洲灯塔,并见到了陈义。返校后,他们给陈义写了这封信,但当信寄到灯塔时,陈义已经去世了。
如今,硇洲灯塔上的设备更新了,不再需要有人值守,然而硇洲灯塔并不寂寞。陈义的墓就在灯塔后面,墓旁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叶榕。每当海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人们目睹榕树,就仿佛看到陈义老人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