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干农活捱苦使他埋下创新“种子”
●该发明已被初步选为国家重点推广项目
●目前国内已有多家机构找他洽谈开发事宜
●正致力于第二项专利的试验

21岁的广东海大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1085班大三学生朱小龙获得1项由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记者12月7日从湛江高校了解到:21岁的广东海大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1085班大三学生朱小龙获得1项由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该专利名称为《可扩展捞田螺河蚬式田草耙》(专利号:200920052484.9),已被初步选为国家重点推广项目,并被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主办、在江苏无锡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展”邀请参展。
【经历】从小干农活捱苦使他埋下创新“种子”
在很多人的眼中,现在的大学生给人印象都是“五谷不分、四体不勤”。
但朱小龙可不是这样,他老家是汕尾农村。“这项农业机械的发明,源于我小时候的辛苦劳作,农活的辛苦及不便为我今天的发明埋下了种子!”
朱小龙说,自己初中干农活时,耕田、拔草、捞田螺有很多不便——那时拔草是用手一根一根地拔,既费时也费力,一天下来也不能干多少。而且一天内手会磨出好几个水泡,但只能简单裹上布又要开始明天的劳作。水泡磨得烂了,便会有血流出来。这样钻心的痛,让他从小发誓一定要要发明一些东西,使得除草等变得很方便。
从小爱动脑筋的朱小龙在高中时,便开始对此新农业机械的结构、功能有了一系列的初步构想及设计。到大学后有了更广阔舞台,他从2009年开始正式申请国家专利,期间遇到了资金不足、对申请程序不了解等困难,过程可谓艰辛。
【特点】发明打开新领域运用将非常广泛
根据我国《专利法》第二条第二款对“实用新型”的定义:“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朱小龙的发明实至名归,名叫“可扩展捞田螺河蚬式田草耙”,顾名思义,此机械具多种功能——即除草和捞田螺等的结合。
朱小龙介绍,该专利主要使用价值是可以解决农民插秧不久后拔田草时的不便,以及用于打捞田螺河蚬等贝类,此外还可充当一般的耙使用,运用非常广泛。该机械主要是利用水、松土的可流动性。相对于传统的耙来说,此新耙头长约17厘米,耙深10厘米左右。应用原理主要是调节耙齿的密度以达到过滤水、松土,而残留草、田螺、河蚬等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发明还打开了另一新领域——即机动除草和捞田螺的可能。朱小龙说,这也是自己努力的方向,相信在十几年内会实现。
【热情】正致力于第二项专利的试验
至于实际应用前景,朱小龙说,目前国内已经有好几家中介机构,包括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直属单位等来找他洽谈共同开发等方案和事宜,他正在考虑中。
朱小龙说申请专利的原因有两个:一、行使公民的专利权,提高每个人特别是大学生的创新和维权意识;二、为第二项专利的申请打下基础和积累经验。
他透露说,为了美化湛江高校校园环境,改善校园灯外观,解决灯内发黑的问题,他正致力于第二项专利——“贴纸密封吸顶灯”的试验。他希望试验能够取得成功,能为湛江美化亮化做贡献。
“其实,发明创造没什么高不可攀,离我们现实生活也很近,就怕你想不到、不敢想。我觉得,新时代的大学生,就要学会培养发现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胸怀和眼光,用智慧和活力激情来使大家生活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