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海豚来张亲密合影。通讯员 周立喜 记者 钟邦国 摄
依海而立,因海而兴,从某种意义上说,大海就是湛江这座海滨城市的母亲。大海以她的无私赋予了湛江丰富的水产资源,为湛江提供了深水良港和优美的滨海风光。而湛江人也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着大海母亲的默默付出。他们筑鱼礁、建保护区、设监测站,为捍卫这片碧海蓝天而努力。近年来,我市通过建人工鱼礁、放流鱼虾、设监测站等措施保护海洋环境,提高海洋生态多样性。市海洋渔业局的调研结果更好地佐证了这一点:我市近海和远海海域水质保持良好状态,近岸海洋环境总体符合较清洁海域水质标准,海洋沉积物质量也处于较好状态。在这片海域,栖息着300多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被专家誉为中华白海豚的“最后避难所”。
我市硇洲岛等地已经投放了大批的人工鱼礁,颇见成效。 本报记者 林石湛 通讯员 林学建 摄
建人工鱼礁
为鱼虾筑“房子”13座
人工鱼礁的建设就是给鱼虾贝类海洋生物建房子。通过向海中投放石块、管道等固体物形成与自然鱼礁类似的海洋生物生活环境,让它们在这里生活栖息。据专家介绍,投石造礁不仅不会对海水环境造成污染,而且能增加渔获量,还有效改善海区生态环境,营造海洋生物栖息的良好环境,为鱼类等提供繁殖、生长、索饵和庇敌的场所,达到保护、增殖和提高渔获量的目的,最终形成“海洋牧场”。这对有着“中国海鲜美食之都”之称的湛江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自2002年以来,我市就一直致力于人工鱼礁的建造。
根据省、市人工鱼礁建设规划,我市从2002年至2011年,建成13座生态和准生态公益型人工鱼礁(2004年增加特呈岛1座),建设礁区10228公顷,投放礁体68.2万立方米,总投资1.114亿元。2010年以来,我市加快了建设人工鱼礁的速度,共有8座人工鱼礁纳入省建设计划,其中5座属于省级生态公益型礁区,分别位于雷州、硇洲、遂溪、徐闻、吴川;3座属省、市共建准生态公益型礁区,分别在廉江、特呈岛、南三岛。
正在建造中的人工鱼礁也是进展顺利,廉江龙头沙、霞山特呈岛人工鱼礁完成省、市资金投入;遂溪江洪完成鱼礁工程建设;硇洲鱼礁分四期建设,完成一、二期建设,三、四期完成一半工程量;雷州分五期建设,完成一、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三、四期,正在组织五期前期准备;吴川博茂鱼礁已经开始建设;南三鱼礁资金使用方案已得到省局批准,正在组织前期调研。此外,硇洲岛建成3座开放式沉箱人工鱼礁。
据海洋渔业部门负责人介绍,人工鱼礁建设对我市修复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恢复渔业资源,重塑海洋经济,实现海洋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为我市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0年10月24日下午,多头海豚在东海岛海域嬉戏。李满青 摄
设监测站
定期为海洋“体检”
监测之于海洋总体情况,正如检查之于人的身体,是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为此,我市全面组织开展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定期为海洋“体检”。主要有:近岸海域趋势性监测、生态监控区海洋环境监测、养殖水域监测、海洋垃圾监测、海水浴场监测、滨海旅游度假区监测、自然保护区监测、赤潮防灾减灾监测、陆源入海排污口监测、海水入侵监测和盐渍化监测、人类活动强度监测等。
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杨锋站长介绍,湛江在雷州半岛东西两岸共设了55个常规监测点,数量和密度是全国地级市中是最多最密的,每年都进行两次常规检测。同时,监测人员还经常对重点养殖区、海洋保护区、人工渔礁区、入海排污口、旅游区、海上垃圾等进行监测检测。监测手段也不断进步,从开船出海到用飞机监测,租用卫星监测。
每年,市海洋渔业局都对各项检测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每年度均编制《湛江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和其他相关材料,上报国家海洋局、省局和市政府等,为我市海洋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完整的数据支持,保障了我市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正是海洋监测帮助我市随时获取海洋情况信息,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可能会出现的海洋问题,保持了良好的海洋环境。如今,我市近海和远海海域水质保持良好状态,近岸海洋环境总体符合较清洁海域水质标准,海洋沉积物质量总体较好。
建自然保护区
保护海洋“大熊猫”
海洋中同样有保护区!由于得天独厚的海洋环境,湛江拥有很多珍贵的海洋物种,如被誉为“海上大熊猫”的中华白海豚多次出现在湛江港湾,稀有的儒艮、白蝶贝也在栖息。如何才能更好地让这些国宝无忧无虑的成长?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成为关键。
早在2005年6月,国内权威专家南京师范大学周开亚教授领导的调查组经过深入调研,确认雷州湾是中华白海豚的重要栖息地和南中国海中华白海豚最佳的“避难所”,拥有国内第二大中华白海豚种群约300头,且为国内最健康的种群之一。同时, 周开亚教授呼吁尽快设立中华白海豚保护区,得到了湛江市海洋与渔业局的积极回应,也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近2年的调查、论证和申报程序,雷州湾市级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终于获批。
设立海洋保护区,无疑给海洋开发设了一道门槛,但我市在海洋自然保护区设立上义无反顾。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已建立县级以上海洋自然保护区17个,面积119226.9公顷,其中有2个是国家级保护区,分别是雷州白蝶贝自然保护区和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面积61762公顷;市级保护区2个,面积14031公顷;县级保护区13个、面积43433.9公顷。保护的范围包括了中华白海豚、儒艮、白蝶贝、文昌鱼、中国鲎、圆尾鲎、中国龙虾、江珧、大黄鱼、东风螺、真鲷等国家、省级保护动物和地方特色品种以及珊瑚礁、海底草场等海洋生态系统。
放流鱼虾3亿尾
海洋生态多样性提高
随着我市海洋经济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海洋环境承受的压力逐年增大。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如何才能保护好海洋生态的多样性?放生成为我市坚持海洋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大战略选择。为保护水生生物的多样性和水生生物资源丰富,我市一向非常重视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多次举办大型的渔业资源人工增殖放流活动,累计放生鱼虾超过3亿尾。
2009年6月,在市长阮日生的带领下,400多万尾鱼虾回归大海。今年6月份,三千多名市民齐聚霞山观海长廊,在这里,他们将1000万尾虾苗、102万尾鱼苗、60只海龟送入了大海的怀抱。作为海洋与渔业大市,我市特别注重保护渔业资源。据统计,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累计放流水产种苗超过3亿尾。多年的增殖放流,不仅创造了更多的渔业资源,也保护了海洋生态环境。
港城市民踊跃参与增殖放流。记者 林石湛 通讯员 林学建 摄
设宣传日
保护海洋成为每个市民责任
海洋宣传日、休渔放生节、环保宣传日、航海宣传日……一系列的宣传日都与海洋保护密切。市环保部门及相关单位在这些节日,都会走上街头,与市民面对面谈海洋保护。
此外,我市还通过电视、报刊、图片展、标语、专栏、宣传车等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宣传,普及海洋知识,在全社会树立海洋环保、海洋国土和海洋可持续发展观念。通过多层次、多渠道、有针对性的宣传,让广大群众了解国家海洋法律法规、海洋科学、海洋发展战略及有关方针、政策,推动全民保护海洋。广泛的宣传让海洋保护的理念深入到每一个市民心中,他们也积极行动来回报大海。
2009年7月,一头白海豚搁浅在徐闻三墩的头墩。当地村民发现这一情况后马上报告给了村干部,随后又报到了徐闻的渔政部门。在村民和渔政部门的努力下,2个小时后,白海豚顺利踏上“回家”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