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湛江选调生抗风救灾日记,让我们看到了选调生扎根一线的最鲜活笔触,共同感受风雨中的青春力量与先锋担当,见证新时代年轻干部在风雨洗礼中的淬炼与成长。
风雨砺初心 驻村显担当
庞立峰 湛江市徐闻县西连镇人民政府选调生
10月7日,选调生庞立峰在“麦德姆”台风过后到徐闻县南山镇槟榔村群山公路扶正被风吹倒的树木。 翁荣芳摄
台风“麦德姆”的预警打破了村庄的宁静。作为在村锻炼即将经历第二次大台风的选调生,我的人生课本里,被如此真切地写下了“责任”与“担当”。这段与风搏斗、与民同行的经历,如同一堂刻骨铭心的实践课,让我完成了从青涩学子到基层战士的蜕变。
从“心中忐忑”到“肩上担当”,在未雨绸缪中读懂责任之重。有了之前台风“摩羯”的经验,这次的防台工作便显得得心应手许多。出于对群众不放心,台风到来前两个小时再次协同村干部,沿路提醒各商铺经营者做好防台准备,及时关闭店门。途中,他们发现一名女子驾驶的电动三轮车停在马路中央,女子趴在驾驶座上已短暂昏迷,我们立即停车,大声呼唤该女子,并协助她把车辆移至路边安全位置。女子在短暂休息、恢复意识后,便自行驾车离开。这份在“未雨绸缪”中读懂的责任,比任何书本理论都更加深刻、凝重。
从“纸上誓言”到“脚下行动”,在风口浪尖中践行为民初心。窗外是台风“麦德姆”最肆意的时刻,天地间只剩下风雨的咆哮。电断了,通讯信号也时有时无,村庄仿佛成了一座孤岛。就在这时,一个念头如闪电般击中了我:“卫生院里还躲着几位乡亲,他们从中午到现在都还饿着肚子!”这个想法让我坐立难安。没有丝毫犹豫,我抓起几瓶八宝粥和面包,迅速套上雨衣,一头扎进了狂暴的风雨中。积水没过了小腿,每一步都步履维艰,这风雨的路,也就不觉得长了。
从“疲惫身躯”到“满心牵挂”,在重整家园中收获鱼水情深。风雨过后,满目疮痍。倒塌的树木、倒灌的农田、淤积的街道……连续奋战带来的身体疲惫已达顶点,但我们的工作远未结束。复工复产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与村两委班子一行,踩着泥泞的村道,深一脚浅一脚地开始了台风过后的首次巡查,逐户走访村里的特困户,俯下身子仔细察看房屋的墙体、屋顶,关切地询问村民的安危,将每一处裂缝、每一片碎瓦都认真记录在案。当发现倒伏的树木和散落的断枝杂物阻塞了村中主干道时,没有丝毫犹豫,立刻与闻讯赶来的村民一道,投入到清障工作中,或奋力扛起断木,或挥锹清理淤泥,汗水很快浸湿了衣背。在共同的努力下,道路恢复了畅通,也为受灾后的村庄,重新打通了生活的通道。
扶起一棵树,也扶起一片心
邝健兴 湛江市赤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选调生
10月9日,选调生邝健兴在湛江市十七中附近参加台风后扶树植绿,灾后清障行动。 陈秋艳摄
10月9日,上级紧急组建了选调生突击队,我积极响应平急转换机制,参与台风后扶树护绿、灾后清障行动,现场没想到还有园林专家、社区党员,他们带着工具早早就到了。路旁几个中学生,待我们清理完断枝后,一同加入扶正树干。
收工时,烈日将树的叶子染得金黄,太阳下的马甲红愈加发亮。我摸了摸树干上绑着的支撑杆,突然明白:扶起一棵倒下的树,不仅是修复城市的绿意,更是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一颗“共护家园”的种子。作为党员,我们在这场行动中不仅是“清障者”,更是“连接者”——连接着受损的树木与城市的生机,连接着成年人的责任与孩子的纯真,连接着风雨后的狼藉与重建的希望。
台风无情,但人间有情。作为一名年轻党员,突然想起入党时宣誓的场景——“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我曾以为“担当”是未来某天才会面对的命题,却在这场护绿行动中明白:担当就在每一次伸手相助时,就在群众需要的每一个当下。我们扶起的不仅是一棵树,更是群众眼里的安全感;我们传递的不仅是一份力,更是党员与群众之间的信任。那些趴在铁栏处注视我们的孩子,他们眼中的光,就是对我们最好的肯定。
风雨中的“家”与“桥”
黄宗伍 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改革和科工贸数据局选调生
10月7日,“麦德姆”台风后,选调生黄宗伍在湛江经开区东山街道北山村清理路障。 何越曼摄
台风来临前的村庄,总有一种紧绷的宁静。作为选调生,我与村委干部们逐户排查时,手中那份“孤寡老人与危房户名单”不再只是纸上的名字,而是一个个和蔼可亲的“家人”。湛江市的防风提示要求“应转尽转”,但真正落实时,才发现转移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挪动,更是对人心冷暖的丈量。
台风前的巡查,靠的不只是电话关心问候,更是平日里绘就的“人情地图”。我们敲开一户瓦片房,她是一位90多岁的独居婆婆。“阿婆,这次是14级的大台风,您的房屋不太安全,我们必须转移避风。”经了解,她儿子困在麻章,东海大桥封桥后没办法赶回来照顾。我们转头打通邻居的电话:“老弟,您家二楼宽敞,能不能让阿婆跟你奶奶一起搭个伴?两位老人家唠嗑解闷。”邻居爽快应下:“我早就让阿婆来我家了,只是她比较倔强,不肯过来。”这种“远亲不如近邻”的温情,是再完善的预案也写不进的细节。
而最怕的是“回流”。那对转移到文化楼的母子,也算是不太听劝的人,我们又跑去文化楼叮嘱他们,要注意安全,不要跑回家,耐心等台风结束后再回家。回程路上,村党支部书记叹道:“上一辈的人恋家不是蠢,是穷怕了。”这话像根刺,扎醒了我对“贫困”更深的理解——防风,防的是天灾,更要抚人心的不安。
台风逼近时,我们的工作远不止转移群众。检查应急物资同样是重中之重:雨衣、手电筒、沙袋、急救包……每一件物资都至关重要。我与村委干部逐一清点,确保数量充足、质量可靠。关注台风动态,更是寸步不离,手机里的气象APP每隔半小时刷新一次,我们像“守夜人”一样紧盯台风路径,随时调整应对策略;保持通信畅通,24小时值守,手机电量满格,对讲机不离身。
一次次的防台工作,让我明白选调生的“选”是选择俯身倾听,“调”是调匀政策与民心的温差。那些湿透的雨衣、磨破的鞋底、嘶哑的嗓音,最终都化作一个朴素的信念:守护一方安澜,不是英雄式的冲锋,而是在风雨中既能触摸到“家”的温暖,也能感受到“桥”的坚实。
筑牢防风屏障 守护万家团圆
杨嘉辉 湛江市遂溪县界炮镇人民政府选调生
10月6日 选调生杨嘉辉在遂溪县草潭镇石九村处理台风过后倒伏树木。 钟锦秀摄
当国庆的欢歌与中秋的团圆交织在湛江大地,台风“麦德姆”却裹挟风雨骤然而至。作为基层选调生,我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最实的举措,与全村党员干部群众一道,筑牢防风防汛的坚固防线,守护好每一位乡亲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双节”期间全力跑出防台“加速度”。
村内的旅游景区和海滨浴场提前关闭,我们对前来游玩的旅客进行耐心劝返。一位专程从外地赶来"赶海"的游客望着汹涌的海浪,不无遗憾地说:“好不容易放假,真是太遗憾了!”我们感同身受,但仍坚定地回应:“安全是最大的圆满!台风过后欢迎您再来湛江。”在安置点,我们准备了充足的食品、饮水和生活物资,确保转移群众来得安心、住得放心。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风雨渐歇,我们立即投入到紧张有序的灾后恢复工作中。大家挥动油锯清理断木,肩扛手抬移走障碍,汗水浸透了衣衫,泥浆沾满了裤腿,手掌磨出了水泡简单包扎后继续投入战斗。平安,是团圆最坚实的基础;守护,是这个节日最深情的告白。夜幕降临,月亮在云层之后忽隐忽现,几位村民热情地邀请我们这些坚守岗位的基层干部共同赏月。虽然未能与远方的家人团聚,但看着乡亲们安然无恙的笑容,我的心中已升起一轮最圆最亮的明月——那是初心使命凝聚的光华,是干群同心汇聚的温暖,更是对这个美丽家园最深沉的祝福。及时恢复美丽家园,让群众过好中秋,就是我们践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愿景的最美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