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湛江新闻网讯:“改变陋习!”这样的标语该不该挂在校园?
近几天来,记者在雷州的学校采访时发现,某中学教学区内挂着两条横幅标语,其中一条标语风格独特,引人注目:“弘扬正气,改变陋习!”
据说,这标语挂在校园已有一个月了。
许多老师对这条标语议论纷纷。
老师们说,“改变陋习!”这样的标语挂在校园里实在不雅,即使是“少儿管教所”也不该挂这种标语,因为这会刺痛被教育者的心灵。
该校的领导称,这条标语不是他们自生自造的,是领导到外地学习带回来的。
原来是“舶来品”。
据说,现在农村中学的学生无心向学、纪律差,有的学生还热衷于打架斗殴,学校挂这样的标语,目的是想对这些具有不良习惯的学生起震慑作用。
一位姓符的老教师对记者说,这样的标语实在不该挂在校园里,更不应该挂在学生教室的前面,“陋习”让人觉得学生身上有长年累集的、根深蒂固的不良习性,而且让人以为这个地方民风民俗很差,人们举止不文明不开化,而这与事实是不相符的。
有一位老师嘲笑说,“改变陋习!”是殡葬单位挂的标语,原来全句是:移风易俗,改变陋习,发扬殡葬,反对土葬!
想不到这样的标语竟堂而皇之地进驻校园了。
学生的身上真的有那么多的陋习么?即便有,这些陋习从何而来呢?
这个问题实在不容易回答,不好说。
真实的情况是,一些农村面上中学教师上课非常吃力,学生随意在课堂上吵闹,我行我素,教师心里十分无奈。
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教育部门废除了过去不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管理制度,新的文明的教育管理措施还未制定出来,学校对学生课堂纪律的管理可谓处于一片“真空”状态,学生在课堂上调皮捣乱、率性而为的现象比较严重,但这不能简单用“陋习”这个词来说明问题。
我们不得不清醒地看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一些面上农村中学的德育教育工作相当贫乏,成效很微,学生连起码的道德认知感都很模糊,公共意识、自我责任感很淡薄,有的学生侮辱了别人事后连一声道歉都不愿意,小小的年纪就没有了羞耻之心,……
有学生家长反映,有的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工作缺少耐心,采用简单处罚的方法,学生迟到、早退等违反纪律一次罚款二三元,有的班主任到了学期末也不把钱退还学生。
有的班主任要收“缓报生”几百元才准学生进入他所管理的班级。
老师们直言,有的学校管德育工作的行政领导主要任务是管理学生的长头发和拖鞋,有的行政领导见了穿“奇装异服”的学生就叫来训斥一般:“看你穿这东西像什么?人不像人,鬼不像鬼!……”
如此粗俗的语言很难想象学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
在校园里,常常看见这样一幅图景:一群留着长头发穿着奇装异服的学生,摇晃着脑袋,呻吟般地哼着情歌……
他们内心的苍白与追赶时髦的不协调形成了一幅讽刺的漫画。
作为学校管德育的行政领导,为什么不坐下来与学生促膝谈心,给孩子们正确的引导呢?毕竟在这些“怪模怪样”的孩子举止中,也透露出他们要张扬自我个性的积极因素。
有一位姓贾的退休老师告诉记者,在学校里,有的管德育工作的行政领导,他们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真的需要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位姓贾的老师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情——
有一次学校开全体学生会议整顿纪律,有一位行政领导在大会上这样批评一个不守规矩的学生,这位学生在幼年时候就失去了父亲,该行政领导是这样批评他的:
“我们学校初三年级有这样一个同学,她的母亲在三十多岁就死了丈夫,他的母亲靠拉三轮车早出晚归把他们三兄妹养大成人,这位同学母亲的辛苦熟悉的人看了都心酸,可这位同学来学校不是好好读书,而是捣乱课堂纪律,班主任批评了他就怀恨在心,偷偷把班的玻璃窗砸烂了!这位同学有没有想到,母亲三十多岁就没有改嫁就是不想有‘后父’虐待你们兄妹,……这位同学你母亲这样辛苦养大你有什么作用?你还有没有良心?你这样的人说重一点就是禽兽不如!……”
贾老师说:“我那天在学校的广播里听着这话觉得非常刺耳,初中一年级的课文里就有文章教学生怎样说话的——说话要讲究场合,说话要注意分寸,说话要注意技巧,可这位行政领导对学生说的是什么话?说这样的话对学生心灵有多损呵!……”
据说,那位母亲知道了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受了这样的批评以后,整整哭了一夜。
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应是一系列的综合工程,学生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加上文学、艺术、音乐等美育文化细水长流的熏陶,才能春风化雨般地培养出高洁的情操。
学校里文明的教育,必须站在尊重被教育者人格尊严的基础上,像“改变陋习”这种具有批判性的标语,含有一种轻视、声讨等粗暴的语言特征,很难想象它对学生的教育有多大的正面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