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湛江学生等深入香港社区探访。
5月4日,参加“同梦·同心”两岸四地青年学生交流营活动的湛江青年学生代表团(记者注:以下简称“湛江代表团”)一行约60人,结束了为期6天5夜的“香港之旅”,带着满满的收获返回湛江。本次“同梦·同心”两岸四地青年学生交流营,是在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民政局支持下,由香港青年交流促进联会等联合主办,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以及弘扬“五四运动”精神,鼓励青年人向梦想进发,以及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让两岸四地青年人透过不同形式的活动互相分享,互相学习,吸引了来自内地广东、江苏、湖北、西藏、新疆、陕西等多个省(市、区),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及澳门地区的近千名青年学生代表参加。
其中,湛江代表团是除东道主之外,单个地市代表团中人数最多的一支。本次交流营活动可以说是一面“镜子”,将湛江青年与香港青年之间的各自特点和差异都生动地映射出来——
冷眼旁观找差距
团队意识VS自由散漫
这次“同梦·同心”两岸四地青年学生交流营活动,每位成员都发了统一的印有标识和文字的营服,而且主办方考虑得很周全,营服一发就是每人三套,足够洗换了。但有个别湛江学生,或许是因为营服不合身等种种原因,仍然穿着自己的湛江校服或是平时的便装参加活动,显得比较“扎眼”和自由散漫;相反,香港青年学生不管平时穿得多么时尚帅气或花枝招展,参加活动时都是整整齐齐地穿着统一的营服。
香港青年的时间观念也很强,出去自由活动的时候,约定一个集合的时间,他们肯定都会准时赶到的。而湛江学生,总有个别人会拖沓一些,总是忘记这个落下那个,往往要大家来等他的“姗姗来迟”。
厉行节约VS大大咧咧
本次赶赴香港之前,湛江代表团每位成员都收到这样的一条手机提醒短信——“参加‘同梦·同心’两岸四地青年学生交流营活动的湛江学生请注意,请自备一切个人物品,如毛巾、牙膏、牙刷、拖鞋、沐浴露、应急药品等。
不少湛江学生以自己过去在内地旅游的经验判断,以为可能是安排住在市中心的酒店里的。到了才发现,本次“同梦·同心”两岸四地青年学生交流营,全部参与人员都是统一安排住在远离香港中心城区的马鞍山乌溪沙“青年新村”,这里依山傍海,环境很好,就是有一点偏,而且营地本身没有小卖部,出去买东西要步行一段距离。
在乌溪沙“青年新村”,大家都是统一住集体宿舍,一般4个人一间房,睡上下铺。宿舍里,真的是除了床、被子和一些电器,其他啥都没有。结果,没有带齐毛巾、牙膏、牙刷、拖鞋、沐浴露、应急药品等这些东西的人,一下子傻了眼,只能临时跑出去买。
16岁的湛江一中高一学生林嘉倩说起令自己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在香港,有次时间快到中午了,我们想出去自由活动一下,顺便到外面去自己吃午饭。但负责管理我们的香港学生彭靖潼却很认真,硬是要我们在营地吃了饭才能走,因为我们的饭菜已经准备好了。”香港学生认为,既然已经准备好饭菜,即使只是几份盒饭快餐,不吃掉就会形成浪费,他还语重心长地说:“你们知道,世界上还有多少人挨饿吗?”
在乌溪沙的“青年新村”,每当活动一搞完,香港青年就很迅速地过来关灯关空调,他们睡觉的时候也一般都是关灯的。而湛江一些学生的宿舍,有时候打牌、嬉闹弄到很晚,有些还亮灯到天光。
两地学生对对碰
英语教学难度大有不同
“香港学生的英语真是太棒了!”、“也许他们在数、理、化等课程上,学得不如湛江学生那么深,但在英语方面,学习难度确实比我们大!”
湛江代表团成员之一、26岁的湛江一中高中数学老师凌志等人由衷感慨。凌志举例说,这次,一个香港的中三(记者注:相当于初三)学生拿一道数学练习题向他请教,但凌志却看不太明白,不是因为题目本身难,而是因为题目的内容都是用英语写的!
曾经访湛的香港中学生梅嘉宝、曾家盈等,可以用大段大段的英语,流利地口头表达对湛江这座风光旖旎的美丽海滨城市的美好印象。
与湛江相比,在香港学校使用的英语教材,更十分注重语言运用的真实性,香港能做到中小学的整体设计和衔接,努力实现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自然衔接和平稳过渡,以确保中小学英语学习的整体质量。香港侧重把学生变成主动学习者,更注重学生在真实语言环境下培养交际能力,从一开始就注重英语“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全面培养,
香港青年对此觉得很习以为常——因为掌握英语是香港学生学习多数科目的必备条件,更是求生工具。而在湛江,官方的课堂教学语言是普通话,而英语只是作为一门外语来学习,所以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都低于香港英语教材的内容及要求。
香港青年敢想敢干
过去我们的观念中,香港人是很现实的。但通过本次交流营活动,湛江青年发现,香港同龄人追求梦想、敢想敢干的劲头非常值得自己去学习。
香港青年张雅芝对湛江朋友说:“梦想是实在的,就算你的梦想很难实现,但其也存在于你心中。有了梦想,我们就有推动力去拼命追求。宁可因梦想而忙碌,不要因为忙碌而失去梦想!”
湛江学生感觉,香港同龄人在为人处事方面显得更加落落大方,交际和沟通能力很强,做事情非常认真。比如,乌溪沙“青年新村”里,基本都是一群香港大学生、中学生在自主管理。除非是大的正式场合,否则官员、老师几乎不露面。但靠着这些“学生军”,照样把近千名参加交流营活动的各地青年的生活和日常活动安排得井然有序,虽然一些细节还有改进的地方,但香港青年的热情、真诚、努力做到最好的精神还是令湛江同龄人叹服和感动。
在香港青年的感染下,一些原本羞涩、内向的湛江学生也越来越大胆起来,敞开胸怀,大家一起HI起来,玩得非常开心,青年活力得到完全释放和飞扬。
做义工纳入学分
湛江少林学校16岁的初三学生谢宗玲认为,香港青年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很强。
“我都读大学了,在湛江还没有做过义工呢。香港这边,应该是从中小学就开始培养这种做义工的观念了。”广东海洋大学21岁的女大学生翟方润,这次随香港青年,一起到香港基层社区去进行看望慰问老人、送物品等义工服务,身临其境,深深为香港青年的义工精神所感动。
“义工”是英文volunteer的中文译法,香港称“义工”;内地则冠之以“志愿者”,是指一种发自内心、出自个人意愿将个人劳动与服务社会结合而成的活动,是利用自己业余时间所从事的、利他的一种活动。香港义工文化源远流长,经过百多年的发展,香港的义工队伍逐渐庞大起来。1998年香港特区政府推行全港义工运动以来,香港义工运动在全世界都处于领先地位。香港义工运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形成潮流,港人普遍认为义务工作是发动全港市民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值得一提的是,在香港,做义工还被纳入学校教学实践内容之一,要求修满指定学分及服务时数。经过多年的推广,义工运动现在已经深入香港社会各阶层,成为一种社会风气,融入日常生活中。而在湛江,“义工”(即“志愿者”)的主力还往往是大学生,仍有进一步的推广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