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你看别家孩子……
今年14岁的小辉在市区某重点中学读初二。小学升初中时,小辉的成绩非常优秀,在年级排在前20名,但进入初一下学期后,小辉渐爱上打篮球,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在了这项运动上。半年多后,他的篮球技术突飞猛进,但学习成绩也随之下降,被甩到了年级中游。
出现这种情况后,小辉的妈妈曾不止一次地给儿子上“政治课”,要求儿子放弃打篮球,把精力都花在学习上,并经常拿家住楼上、在另一所重点中学读书的小超打比喻。“你看人家小超学习多用功,怪不得人家成绩那么好呢……”对篮球难以割舍的小辉直言“真累”。
孩子:希望鼓励多于对比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会有这样一种经历:在身边有一种人,他不玩游戏,不聊QQ,天天就知道学习,回回年级第一;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家头细务件件能手,从不用父母操心——他就是自己父母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近日,记者通过调查和网上抽访,走访了市区中小学20多位学生,发现如今孩子学生、生活中最大的压力来源仍是“别人家的孩子”,有学生坦言:“我们总被别人家的孩子压着。”该不该总拿自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对比呢?
同是读初中的莉莉说,父母爱提“别人家的孩子”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激励方式,自己其实也知道,只是提多了,就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别人家的孩子’无处不在!也许还会延续到大学、工作。”现在读高中的小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小学开始,父母就总是拿我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这个‘别人家的孩子’有时是具体的人,有时是他们虚构的,总之当我学习放松、退步,或者他们对我有什么新要求的时候,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就会适时地出现。”小鹏说,被说多了就觉得厌烦,希望父母改变这种所谓的“激励”的教育方式。
家长:对比为了激励
市民李小姐说,她的儿子今年上小学五年级,在日常教育中,偶尔也会提起“别人家的孩子。”说说“别人家的孩子”再正常不过,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没有一个参照物可比,提提“别人家的孩子”,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激励孩子,鼓励他奋发,朝着一个更高的目标努力。
教师:比较激励要适度
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中学教师黄女士认为,跟别人家小孩比较也是挺好的方式,但父母要注意用来刺激孩子的东西是事实而不是虚构的,且要适可而止。
也有心理专家指出,在“别人家的孩子好”这种心态下,公司老板会认为别的公司员工更敬业,妻子会认为别人家的老公更顾家,家长会认为别人家的孩子更优秀。很多时候,并不是自己的不如别人的,而是自己的心理出现了偏盲……欲纠正偏盲心理,还是要多看身边人的长处,多总结身边人的优点,多给自己一些良好的心理暗示。以愉悦的心理对待身边人,时间久了,你会发现,孩子、老公、公司员工都更可近可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