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自己如痴似醉的追日时自己都笑了”
黄华养摄影作品《两个太阳》。图由黄华养提供
日前,为了探访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湛江市摄影家协会理事、“雷州拍日落第一人”黄华养先生,记者辗转来到雷州乌石镇。一位身穿白色短袖衬衣、灰色中裤的老人从远处一路小跑过来,热情地把记者领进他的影楼。他就是黄华养,街坊们亲切地称他“养叔”。
珍藏每一台相机
养叔1953年出生于雷州,从小就喜欢摄影,浩瀚的大海、淳朴的民情、美丽的渔港,给他营造了素材丰富的摄影创作氛围,尤其是海边的日落,给了他无尽的想象与创作激情。
“14、15岁时,有位美术教师常在港口写生,我就跟在老师的身边。久而久之也受到了艺术的熏陶,学到了一点构图的知识。”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就打心底里喜欢把美好的东西留下来,摄影的愿望更加强烈了。
由于家境贫穷,直到25岁时才拥有第一部相机。“我还记得那相机是海鸥牌双镜头4B照相机,当时还是用黑白照。”自此,他在乌石开设了一家照相馆,开始了摄影生涯。每逢学期末,他就扛着三脚架走村串校,为学生拍毕业照,平时一有空,就出没于海边、港湾。
以前,乌石海边有很多帆船,1978年,养叔拍下了第一张帆船图《千帆待发》。1979年以后,这种帆船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黄华养的这张照片现在已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1983年后,彩色照片开始风行,养叔为自己的相机更新换代。
1985~1987年,他买回胶卷,天天捧着心爱的相机来到海边,去东方红农场,也到徐闻海安开发区农村,捕捉他最喜欢的日落景色,同时也真实记录了渔民捕鱼、织渔网等场景。
现在,养叔用上了数码相机,继续前卫地走在摄影发烧友的前列,拍出来的照片也更有质感。
从老式海鸥牌双镜头相机到使用胶卷的相机,再到数码相机,黄华养经历了几代相机的变迁,但不变的是他拍摄的“发烧”度。一直以来,养叔把每一台所用过的相机都珍藏着,有空拿出来擦拭擦拭,一点一点地回味以前的拍摄历程。
拍日落主要在乌石
“雷州半岛日出从东部海面升起,从南部海面下去。”这么多年来,养叔的足迹遍布雷州、徐闻、吴川等地方,在他的影像中,最多见的是他家乡雷州的日落。
“拍日落最好的地方在雷州半岛西边——其中乌石天成台度假村拍出的日落最美,也是观赏日落的最佳地方。”因此,养叔拍日落的地点主要在乌石。
“我生活在乌石的海边,一般在‘家门口’拍的多,”养叔说,他虽不是渔民,但是住在海边,天天接触渔民,和渔民做朋友。这也是他的日落照片大部分选在海边、日落的余晖中总有渔民朴实身影的原因之一,也正因此,他镜头里的日落景致总是显得特别有人情味。
“有时看到美的瞬间就追着跑,鞋子掉了、水涨裤湿都不知道。”因此,养叔几乎是相机不离身,每当听到有台风来临,他就提前一两天到达海边“埋伏”。
拍完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处理照片。那时,黑白照片和胶卷彩色照片都要在暗房里处理,有时别说会忘了吃饭,在黑房里呆通宵也是常事。
“看到自己拍的照片如果有‘心跳的感觉’就OK了。如果别人会在你的作品前驻足,而且十年后,别人依然记得这照片是谁拍的,那么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了!”养叔说。“想到如痴如醉地追日时自己都笑了。经常把太阳比作‘婆’,把自己比作‘公’——‘婆’在哪,‘公’在哪。”
“两个太阳”之谜
“摄影是用光的过程,摄影人是用光来作画!”养叔的日落照片,就是光的完美阐释。
2000年7月的一天下午刚好下过大雨,他就赶去海边去拍日落。 当时夕阳西下,他看到两只归来的渔船,瞬间按下了按钮,这时照片有落日、落日的倒影,摇摇晃晃的船只,动静相结合,很是美观。
回来冲洗照片时,他却发现了一个奇观:照片上赫然出现“两个”太阳,一个是真正的日落,另一个是“印”在云彩上的“太阳”,无论是大小、形状都与那个真正的太阳无异。
“当时拍照的时候我并没有发现这个奇观,照片出来了才知道我无意之中拍下了这个奇景,直到现在,为什么会出现这‘两个太阳’依然是个谜!”养叔回忆起当时抓拍情景还是那么兴奋。
这张照片送到美国和香港参赛,获得摄影界的一致认可。到目前为止,摄影界同仁都知道是因为反光原理出现的两个太阳,但究竟是镜头反光还是水平线的水倒影在镜头才有这样的奇观,一直还是个谜。
“摄影者的责任就是让人留下美好的东西,让历史留下足迹。”养叔笑呵呵道,“要把‘美’发现给读者,摄影者需要有一双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