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民间艺术背后的故事

2011-07-17 09:47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麦彩霞 郭丹 郑岚岚 刘兵

一朵朵艺术奇葩,植根于南粤大地乡村、田野、海边。它,散发着泥土的芳香和海的潮气。它,蕴含着历史的沉淀和人文的信息。广东是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省,广大农村的文化工作者通过发掘整理和传承创新,使古老的传统文化枯枝发芽,焕发出了新的光彩。本月15、16日,来自全省各地23支农民文艺演出队,把舞台搭设在湛江,荟萃独具广东特色、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岭南传统文化风采。记者在采访中,了解了一些节目背后的故事。

创新成为醒狮品牌有力的保护

作为东道主,本次全省农民文艺汇演中首个出场的遂溪文车醒狮艺术团,将一出“雄狮斗毒蝎,穿火展英姿”的绝技,以惊险和创新俘虏了全场观众的心。

此次表演的醒狮节目,前不久曾在贵州参加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评奖活动,摘得中国文艺山花奖的桂冠。 遂溪文车醒狮艺术团是一支由年轻农民组成的队伍,曾应邀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并代表中国出访法国、澳洲、巴拿马等国家,活跃于国内外,荣获多项美誉。

“但文车醒狮团并没沉醉在昔日的荣誉中,一直以创新作为民间传统文化有力的保护。”原群众艺术馆馆长朱卫国如是说,他与文车醒狮团杨敖、杨其献等精心设计,大胆地在原来的基础上革新,除了把“死青”变成“活青”,还增加了雄狮穿火圈的高难动作和增加惊险环节,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角冲击。此次,他们在“雄狮斗毒蝎,穿火展英姿”表演中,将人扮的“蝎子”与雄狮设计在3.7米跨度的高桩上斗智斗勇,腾空跳、走钢丝、麒麟步、跳步等,套路丰富,动作刚劲有力,步法稳固,落地生根,起、承、转、合之间充分体现了采高青“新、高、难、险”的特色,具备了艺术性和欣赏性。

四代同堂展排瑶风情

插雉鸡翎的红头巾,镶彩边的开襟上衣,火红的腰带,绘着彩图的“小蛮腰”形状的长鼓……从粤北山区来的连南油岭民间歌舞队,是此次全省农民文艺大汇演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能歌善舞的他们以神秘的瑶族风情、精彩的传统舞蹈,向港城观众展示了瑶族的民间艺术魅力。

“我们这次来了45人,全是一个寨子的,都姓唐,年龄最大的老人有78岁,最小的才3岁,可以说是四代同堂。”队员唐海宁告诉记者,他们来自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油岭村,那里是著名的连南八排瑶之一的油岭古排聚居地。油岭瑶寨的瑶民们个个能歌善舞、多才多艺,耍歌堂、长鼓舞等民间艺术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油岭村先后被国家文化部、广东省文化厅授予“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在此次农民文艺大汇演上,油岭民间歌舞队带来了传统舞蹈节目《耍歌堂》。在锣鼓和号角声中,男女老少跳起了欢快的长鼓舞,十分热闹。演员们介绍, “耍歌堂”是瑶语音译,意为庆丰收,告慰先祖盘古王在天之灵,也是青年男女对歌觅友的节日。过“耍歌堂”节时,各村寨的人们在族长的率领下抬着祖先的画像,带着新收获的包谷、红薯和糍粑、米酒等,翻山越岭来到事先选好的耍歌堂(地势平坦的寨子),开怀畅饮,或边歌边舞。阿贵哥(瑶语“小伙子”)和莎腰妹(瑶语“姑娘”)在锣鼓声中翩然起舞,选择意中人。

演员们说,瑶民从小就十分热爱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民族民间艺术,并以传承传统艺术为荣、为责。 “耍歌堂”等民间艺术能在瑶寨得到传承和发扬,不光是因为瑶寨远在深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迟、较少,更是因为瑶民们对民间艺术发自心底的热爱。这些年,他们应邀去过省外、国外不少地方表演过,他们相信,随着更多人的关注和了解,排瑶民间艺术将会有更大的市场、有更好的发展。

中山醉龙借旅游重焕生机

踩着鼓点、踏着锣声,几十名醉龙队员,挑着芬芳郁香的醉龙酒,跳着遒劲有力的醉龙舞。一场表演过后,浓浓的酒香弥漫全场。在大汇演中,来自中山的醉龙舞出尽风头。醉龙舞是怎样一种艺术形式?在新时代这项传统艺术又是如何传承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醉龙舞源起宋代,盛于明清,从发源地西区长洲村辐射到石岐、张溪、沙溪、大涌、火炬区濠头等以及澳门等地。是一种融会武术南拳、醉拳、杂耍于一体的民间舞蹈,堪称中华民族的瑰宝。醉龙舞于1951年后沉寂,从1996年开始挖掘整理,2005年,长洲社区每年投入资金对醉龙进行深入发掘、整合和保护。在社会的共同关注下,在老艺人的悉心传授下,醉龙舞近日捧回了由国务院公布、文化部颁发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牌匾。醉龙的传承人黄焯根在今年6月也被文化部列入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长洲醉龙”这项险些失传的中山传统民俗文化形式,近几年来以令人瞠目的旺盛生命力迅速闯入人们视野。如何让传统文化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长洲醉龙舞队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一直都在想方设法,目前计划通过开发利用传承醉龙文化。拟将醉龙与黄氏大宗祠、烟州书院等历史文化遗产共同筹划为旅游景点,致力挖掘、保护、发展这些传统文化与历史遗迹,使其在现代社会获得新的生命与活力。只有这样,许多外人才有机会了解醉龙文化的魅力。

英歌舞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一阵阵锣鼓声、吆喝声、棒槌声和喝彩声,击棒、扣棒、藏剑、拔刀、标槌、揽槌、勾脚、挥拳,舞者勇猛,锣鼓锵锵,既赏心悦目,又撼人心肺,这就是来自普宁新坛的英歌舞,它以其大气豪爽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据了解,潮汕英歌舞是汉族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粤东潮汕地区、福建等地。英歌舞属汉族民间舞蹈,以水浒传一百单八将的武戏为原型。形式上主要是大型集体舞,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对击,动作健壮有力,节奏强烈。舞蹈内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梁山伯好汉化装卖艺攻打大名府,营救卢俊义,还有一个是梁山伯英雄化装劫法场救宋江。据推测,英歌舞源溯明代,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普宁市代表团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2006年,国家公布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普宁英歌舞榜上有名。但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英歌舞同样面临传承问题。要想英歌舞能够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仅在挖掘、总结、整理的基础上下功夫是不够的,英歌舞来自于民间、源于生活,其发展方向应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发展旅游资源的时候需要去宣传、去播种英歌舞这种舞蹈文化,并通过现代的服饰的包装和宣传手法的推广使其更加精确完美的反映出文化艺术的精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全力以赴 一起精彩
  • 中小学生跳绳公开赛暨校园体育节活力启幕
  • 硬核守护!湛江公安筑牢全运安全“平安底色”
  • “粤车南下”正式实施 大湾区互联互通再进一步
  • 15万吨级智慧渔业养殖工船“国信1号2-2”在青岛交付
  • 激烈比拼 激情助威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