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偶,源于古代的俑。在我国,木偶戏在北齐时初步形成,成熟于唐,全盛于宋,流行于元、明、清各时代,伴随着各个朝代的戏曲以及其他姊妹艺术的发展。湛江木偶是粤西木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东杖头木偶的发源地之一。粤剧木偶戏:湛江各县(市)及赤坎、霞山、坡头、麻章等城乡均流行。白戏木偶戏:流行于廉江市西南部和遂溪县西北一带地区。黎戏木偶戏: 流行于湛江市郊、遂溪、雷州、徐闻、廉江的部分地区。厓歌木偶戏:主要流行于廉江北部。
光绪《吴川县志》载:“明万历年间,闽广商船大集,每岁至数百艘,设铺百千间。吴川纸寮为闽广商船所集,因而黄坡、梅菉生意大盛。时逢元宵、中秋、重阳或种种神会,张灯结彩,还神演戏……。”据当地老人说,这里所指的戏,主要是木偶戏。这种诞期、年例酬神的民间古制遗风,一直沿袭至今,遍及湛江各地乡村。在一些地方,也有贺喜事添热闹请演木偶戏。在赤坎,主要是在天后宫、土地庙、水仙庙等神诞时演出,舞台搭在庙的对面,流行粤剧木偶戏。
湛江杖头木偶在全国小有名气,在广东更是声名显赫,被誉为“南国奇葩”。1955年春,湛江成立了粤西杖头木偶队。1955年秋,由郑寿山、李春田、李梅初等著名木偶艺人为主要骨干的粤西杖头木偶队,赴北京参加全国民间艺术会演,郑寿山、李梅初主演的《西蓬击掌》,李春田、李春章主演的《剑迫郭荣》,充分显示了湛江杖头木偶的独特造型和技巧,那细腻逼真的拟人化表演以及惟妙惟肖的眼神运用,受到北京观众和行家的高度评价。据湛江市文化局编、由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的《湛江市文化志》载:粤西杖头木偶队曾应省文化局邀请到广州为招待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木偶专家玛耶洛娃演出,玛耶洛娃在观看演出后,高度赞扬说:“粤西木偶不是一般的好,而是卓越的好”。1958年,为发展木偶戏这一传统艺术,党和政府决定对民间的木偶剧团进行改造,合并李春田的“胜凤仪”剧团和李梅初的“伯剧团”,并挑选了多名在艺术上颇有造诣的老艺人,组建了大型的国营粤西木偶粤剧团(团址在赤坎区),还专门从广州聘请了著名的曲艺演员小莲子、梁文、冲天雁等作为配唱演员,剧团演职员多达四十多人,阵容庞大,演出经常观众爆满。除此之外,当时湛江市木偶剧团的规模也与粤西木偶剧团相当。1960年9月,以湛江木偶艺人为主的广东省木偶剧团杖头木偶队与兄弟省的木偶队组成中国木偶剧团,前往罗马尼亚参加第二届世界木偶、傀儡戏联欢节,郑寿山等人主演的杖头木偶戏《孙悟空三调芭蕉扇》,受到各国艺术家的称赞,荣获银质奖,为祖国赢得了声誉。在湛江木偶的兴盛阶段(二十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中期),登记在册的民间木偶戏班达1118班,各地还成立了木偶协会等民间艺术机构。近年来,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之称的吴川市,在元宵节庆,不时举办木偶戏汇演,在元宵民间艺术大巡游中,木偶方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大放异彩,使木偶这一古老的艺术剧种得以传承、发展。目前,原湛江木偶剧团的木偶等演出戏具均由湛江市博物馆收藏并展出。据不完全统计,现仍活跃在湛江广大城乡的民间木偶戏班约有50多班,每年演出约2000多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