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把舀糖用的小勺子在石板上游动,片刻一幅活灵活现的糖画出现在眼前,很是吸引孩子们的眼球,保伯对其乐此不疲。

老伴每天精心准备好糖料。

在街道上不时看到保伯的身影。

“这是我当初学糖艺时,自已在纸上学画的图案。”

“喜欢吗?送一只给你尝尝” 摄影:记者 郑锋
糖画,本地俗称车仔糖。许多人有过这样美好的记忆:一小团糖稀,在艺人的手中,变幻出十二生肖、鸟儿、金鱼、剪刀、茶壶……可以观赏,亦可品尝。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这项传统民间技艺日渐淡忘。日前,记者在廉江市第六小学门口找到了年逾六旬的糖画艺人保伯。
伫足在保伯的糖画摊前,只见他右手执勺,从案下化糖的小锅里舀出一勺糖稀,以勺为笔,以糖稀为墨,以一把自制的刀片为辅助,勺子在抹了层油的白色大理石板上,婉转迂回,时慢时紧,细细的糖丝便随着勺子上下左右晃动,不到一分钟,一条威风凌凌的飞龙便完成了。接着又压上细竹签,稍作几秒停顿,用刀片平贴着石板,轻轻一取,保伯把这只金黄色飞龙给了身旁一名小女孩。
“像,真像!”这时画摊已被围得水泄不通其中有馋嘴的小孩,也有看热闹的老人,更有瞧稀奇的年轻人,面对众人的称赞,笑容可掬的保伯十分谦虚:“多谢大家,今天有点儿紧张啦,画得不好。”
保伯名叫陈阳保,是一名退伍军人。退伍后的保伯做过米粉,开过家具厂, 但都没能经营下去。1995年的一天,保伯在街上看到有人做糖画, 对糖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保伯于是用沙或者洗洁精来练习作画。他说,“刚开始最难的是糖丝的控制,经常画不好图案,后来慢慢总结了经验。”由于自己有一定的手艺功底,经过十多天的摸索练习,保伯终于掌握了这门手艺。
一口熬糖浆的锅,一块作画用的大理石板,一把舀糖用的小勺子和起糖画的刀,糖画摊的所有行当都在这辆三轮自行车里, 每天下午两点多保伯都骑着自行车出外设摊,晚上六点半又骑着自行车回家。十六载春去秋来,保伯已经割舍不下对糖画的热爱。他表示,很多一家大小都是忠实的回头客,在外打工读书的人士,都要回来尝一下。手艺虽好,难寻传人。保伯无奈地说,“这门手艺其实不难学,但感兴趣的人不多。我老了,如果有人愿意学,我愿意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