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步入禄切村如同翻开一幅古朴的乡村画卷。

绿树成荫的南田村。

记者协理组一行在课堂下村采访。
雷州市调风镇历史上被人们誉为“天时地利,风调雨顺”之地。据《海康县志》记载,1958年前,为海康县先锋公社,社址为大湖村,由于人口密集,交通方便,民间自发形成集圩,名调风圩,1985年将先锋公社改为调风镇。调风镇管辖区地处雷州市东南部,东临南海与东里接壤,南靠徐闻和安镇,西依龙门、英利两镇,北接雷高镇,三面环海。
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赤坎记者协理组到雷州市调风镇采风。一路一望无际的是满眼的绿色;调风文人墨客的遗迹,充满文化底蕴。让我们走进调风,领略调风的风情……
禄切村世代尊师重教
禄切村坐落在调风镇仕礼岭脚下,始建于清顺治八年,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王姓世居,现有人口1800多。村中仍保留有9座清代古建筑大宗祠,6座保存完整的清代四合院民居,历史文化气息浓厚。
步入禄切村,如同翻开一幅古朴的乡村画卷,错落有致的大宅院依山而建。我们走进建于清代的诚齐公祠,只见祠堂的建筑别具匠心,反映出清代中国古建筑的技术水平和艺术特色。在祠堂的墙壁上详细记录着禄切村在各个时代考取进士、秀才等读书人的名字,共有一百多人,其中有二品官员王梦龄、清乾隆戊午科解元王定九等……真是贤人辈出。
我们来到一户四合院民居前,房屋外观虽然破旧,但门前硕大的石鼓和深厚的古石门框依然昭示着当年的显赫威仪。四合院有两进院落,推开颇具特色的第一进门,只见第二进门门上横匾写着“明经第”三个苍劲遒力的大字。大宅院的主体建筑是以厅堂为中心,布局对称,大门、二门、天井、大厅堂顺序排列,民居全为木结构,保证着采光、通气、冬暖夏凉和人们活动的需要。村中6条用油麻石铺就的石板巷,已有200多年历史。我们沿着约两米多宽的石板路拾级而上,左右是红砖高墙,置身其中,感受到一种厚重的历史沧桑感。
“因为是农家,我们祖先更希望后代知书达理。”调风镇社事务办主任王伟建如是说。为了传承祖辈勤读诗书的优良传统,激励后人刻苦学习,奋发向上,村里还设立奖教奖学制度,每年考上大学、湛江一中、雷州一中的学生都给予奖励。 记者协理 刘丽宇
“农家书屋”飘书香
南田村是一个小村,人口不足400人,但却是一条历史文化名村。该村坐西北向东南,村溪田七个土墩,村地貌像月亮,有“七星伴月”之形状。清朝乾隆嘉庆年间蜚声文坛和科苑的语言文学家、天文学家、考古学家、地理学家和医学家的陈昌齐生于此村。
村主任陈乃培告诉我们:陈昌齐,号观楼,乾隆十六年进士,官至朝廷中允,著有《广东通志》、《雷州府志》、《海康县志》、《经典释文附录》、《吕氏春秋正误》、《梦乔辞韵辩》和《荀子考证》,曾参与《四库全书》编校《永乐大典》勘校等。
陈乃培说,陈昌齐在朝当官时,他家乡南田村村民被别村的人欺负,村中父老找到他说,你在朝当官,要为本村做主讨回公道。陈昌齐虚怀若谷地告诫父老:消除积怨、和睦相处才是处世之道。目前村中还保留着陈昌齐还乡时用过的石鼓、石碑和石槽等文物。
2004年开始,为了保护南田村历史文化遗址,全村村民搬回南田村居住。从这以后,南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发展步伐越来越快,村里从单一种水稻发展到大量种植菠萝、香蕉、甘蔗,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
陈乃培告诉我们,村里种植的香蕉、菠萝、甘蔗已经销售到全国各地,有的外地客商甚至直接开车进村收购。他说:“只要种得出,就不怕没销路。”目前,村民收入也不断增长,该村人年均收入有5000多元。
现在,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绿树成荫的村道旁,村民们建起了一座座新房,有的人还买了私家车。谈到今后发展,陈村主任也是信心满满:“现在村道都是硬底化水泥道路,出入非常便捷。路通财就通。”村民致富不忘读书人,村里还建起了一间“农家书屋”,每天午晚都有村民前来读书和休闲。
课堂下村的变迁
车子沿着平整的水泥路轻快地行驶,转弯处,一块巨石出现在我们眼前,上书“课堂下村”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蓝天白云下,满眼的是翠绿,绿荫掩映中,是错落有致的村舍,大都是精美的小洋楼。村道整洁,大树下,三五成群的老人或交谈或下棋,小孩子们在嬉戏,好一幅休闲、和谐的画图。
吴华清是一位皮肤黝黑的精干汉子,这个亲历了课堂下村变迁的村干部对我们说,课堂下村有500多人,90多户。2001年前,由于历史的原因,该村的农业基础较差,信息、交通落后,种植品种单一,经济一直处于落后状态,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2000年,村干部集思广益,多次召开村民大会,讨论引进新的种植品种香蕉,得到了大多数村民的支持。于是,该村在保留甘蔗、菠萝传统产业外,又加种了500多亩新品种香蕉,当年就有了明显的收益。
尝到了甜头,课堂下村的村民纷纷扩大香蕉种植面积,村里的地不够,村民就到其他镇租用土地来种,分别在北和、覃斗、客路镇租用了400多亩;几年来,科学种植香蕉得到了大丰收,使课堂下村的村民彻底摆脱了贫困。据统计,去年村的年人均收入达到了4000多元。
近几年,课堂下村家家都盖了新楼房,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村里自筹部份资金,完成了1.7公里的村道建设,3公里村巷道也在最近完工了。过去,村里那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浆四溅的泥路已被宽阔整洁的水泥路代替。村里有小汽车10多辆,村民的生活出行方便多了。
2003年,同样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课堂下村建成了水塔,家家用上自来水,村民再也不用到远处的水井挑水了,家家都有厕所,村里建有公厕。村民的生活真是今非昔比。
说起“课堂下村”这散发缕缕书香的村名,吴华清说,课堂下村自古就有崇尚文化的传统,深知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历朝历代也出了不少文化名人。如今,课堂下村的干部群众对下一代的文化教育方面更加下了大功夫,村里花了40多万元,建起了文化楼,购买图书资料,设立了奖学金,对考上大学本科的子弟每人奖励2000元,考上大学专科的奖励500元。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激励进取的机制,使课堂下村孩子刻苦攻读,今年,又有8人考上了大学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