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托人:阳春市春城中学1981届高二(4)班曾祥儒
寻找对象:
时任春城中学地理老师冯远礼
冯远礼老师当年40岁左右,身高约1米7,身材偏瘦,平头短发,不戴眼镜
“读大学期间我和冯老师经常来往,他待我如同家人。”电话那头的曾祥儒说完这句话,陷入了停顿,思绪回到了30年前师生同乐的欢乐时光。
1982年,就读于阳春市春城中学的曾祥儒考上了湛江师范学院,不久后,他教高二的地理老师冯远礼也调到湛江化工厂子弟学校教书。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曾祥儒每年都多次去看望恩师。
当时的曾祥儒也没想到老师会调到湛江,因为老师是阳江人,当时已婚并生育有两个孩子。师生两人,一个来湛江的学校教书,一个来湛江的大学读书,异地相逢,分外高兴,一直到曾祥儒大学毕业,他们都保持着联系。
毕业后,曾祥儒被分配回阳春工作,冯老师的联系方式也几经变换,逐渐失去音讯。
“无论到哪个城市,我都知道它的经纬度”
毕业后的曾祥儒,尽管没有从事地理方面的工作,却仍然对地理知识相当痴迷。“出差到外地,无论到哪个城市,我都知道它的经纬度。”曾祥儒笑着说这是受恩师影响而形成的一个习惯。
“当年冯老师对我非常关照,对我的影响相当大。”曾祥儒感慨地说。当时的曾祥儒本来选择读的是理科,但是成绩却怎么也上不去,后来上了冯老师的地理课,一下子被他上课时的生动有趣迷住了,一扇通往全世界的门被打开。读完了一个学期的理科,曾祥儒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文科(因为当时高考中地理属文科)。第二年的高考中,曾祥儒的地理成绩很好,他考上湛江师范学院。
“首先要学会读懂地图,连经度、纬度都要记住。”曾祥儒回忆冯老师当年的教学方法时说道。读懂地图之后还要读懂其他各种地理图表,比如洋流图、气流图之类的,要举一反三。提起兴趣、授以方法并严格要求,是冯老师的教学之道。
冯老师不但在学习上对曾祥儒鼓励表扬,还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帮助。当时曾祥儒在学校住宿,冯老师经常给他送吃的,即使他自己生活也并不富裕。
“冯老师也是农村出身,生活很朴素的。”曾祥儒说,“这也影响了我。我后来参加工作,成家立业,也都坚持勤俭持家的原则。”
“毕业回阳春之后就没跟冯老师见过面。他现在已有70岁了。我多想见见他啊。当年他没戴眼镜,不知现在要不要戴眼镜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