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定 景东升博士(左)、安托万·瓦尼耶博士(中)和龙鸣教授(右)在“法国海外殖民档案中心”门前合影。 广州湾时期的硇洲灯塔。
【引子】
本报8月23日第3版刊登消息——《中法学者聚首巴黎 共同还原法国租借广州湾时期历史》,报道了市社科联委托课题《广州湾租借地史研究》的进展情况,特别是从事课题研究的两名湛江学者远赴法国搜集历史档案资料,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我市为什么要设立这个研究课题?两名湛江学者是如何与遥远的法国接上线的?法国之行他们经历了怎样的酸甜苦辣?有哪些收获和感受?今后又有哪些计划和动作?……带着这些广大读者所关心的问题,9月4日,本报记者来到湛师,找到了回国不久的两位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独家专访。
【寻觅】
法国行家指点
“给那段广州湾时期历史‘补缺’,湛江其实早就酝酿这么做了,萌生这个意向起码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吧。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都没能实质性地‘走出去’。”湛江师院的龙鸣教授告诉记者。
2010年4月,湛江市社科联正式下达了有关广州湾研究的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组负责人为湛江师院的龙鸣教授。龙鸣教授随即组建了一个强大的研究团队——课题组里除了历史学博士景东升外,还有来自湛江高校图书馆和各相关院系的专家学者们,主要参与者就有10多人,其中有研究宗教的、政治制度的、法语的……
接下来差不多10个月的时间,他们集中收集整理了国内史料部分,汇集起来达40余万字。除此之外,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准备法国之行。那些历史资料究竟在哪里,在卢浮宫?在法国国家图书馆?在巴黎的大学里?……这可并不是打几个电话那么简单,大家都在积极想办法,从华中师范大学博士毕业的景东升充分利用自己的人脉优势,通过老师、同学、校友等关系网,辗转找到了巴黎七大客座教授之一——安托万·瓦尼耶博士,这位专家正研究法国在亚洲殖民地的历史,其中包括广州湾时期的历史。双方再通过十多次跨越万里的联系,终于达成了共识,“互通有无”展开合作。
行家就是行家,“手眼通天”的安托万·瓦尼耶博士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线索——当年广州湾时期的历史档案和资料原件,被法国官方收藏于离首都巴黎700多公里之遥、位于普罗旺斯地区的中世纪古城艾克斯的“法国海外殖民档案中心”。这让龙鸣教授和景东升博士欣喜若狂,从“浩如烟海,苦苦寻觅”到“初步定位,锁定目标”,确实不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