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艰苦的生活环境并没有让老师打退堂鼓。
湛江新闻网讯:“飞地”是一种特殊的人文地理现象,指隶属于某一行政区管辖但不与本区毗连的土地。
廉江石角镇东北方,有一块被广西陆川、化州合围,不与廉江接壤,面积约为50平方公里的地方。
这个被称为山底的地方,是廉江的一块飞地,归石角镇管辖。飞地里唯一的一所所初中——石角镇第三初级中学,在编教师18名,除了3名是廉江本地外,其余15人均是来自外省、市的教师。
正是这18名山底“园丁”,为这个与世隔绝的飞地注入活力,为山底的孩子带来知识的甘泉。

老师利用自带的电脑备课。
●渴望的目光与留守的决心
蜿蜒的小路从廉江穿过,来到广西陆川、化州交界处。飞地与石角镇政府之间15公里,没有直达站点的客运车和公交车,群众欲想到镇内办事、购物时,只能骑摩托车或自行车。交通不便让老师们头疼不已。
面对城区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娱乐,今年9月份来到山底任教的谢老师一下子无法适应。谢老师是信宜人,因为山底交通不便,每学年她只在暑假、寒假才回家乡,就连日前的中秋节,她也是与同事和学生一起度过的。对此,她毫不埋怨,“只有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坚持下去。”
来自云南临沧的徐老师从08年就到石角三中任教,与他一同到来的还有6名老师,其中包括他的女朋友许老师。老师们坦言,山底环境的恶劣远超想象,初来乍到,年轻的心蠢蠢欲动,一直未能安稳下来。
几天后,他们第一次走上讲台。
面对台下一双双眼睛,老师们至今仍无法形容当时的震撼。那种纯洁、殷切,以及迫不及待的渴望穿越时空,扣动心灵。
“你可以拒绝金钱、拒绝权利,但你无法拒绝孩子们期盼读书的心。”忆往昔,许老师依然历历在目,学生热切的目光,触动她心底最柔软的部分,让她坚定了留守的决心。

学校环境虽然艰苦,但这却是山底唯一的一所初中。
●感恩的心与飞翔的翅膀
从学生到老师,身份的转换,让老师感慨良多。教师节的时候,有学生亲自到校探望;有的发短信祝贺;更有家长带着孩子到学校感谢老师当年的教育之恩。这一切,让留守的老师感动不已。
“看到学生们懂事、听话,能够考上理想的学校,我就觉得很高兴了,”谈及梦想与希望,一名来自广西的女老师说道,“我梦想很大也很小,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让山底的孩子不会忘记的好老师。”

外省老师常在一起畅谈学生的事情。
“如过没有他们(老师)的支撑,学校很可能已经办不下去了,”说到这些老师,石角三中校长表示由衷的感激,没有他们,飞地的群众只能让孩子走过15公里之外的镇内学校念书,“俗话说,知识改变命运,是他们,改变了山底孩子的命运。”
自2008年起,石角三中在两级党委、政府,当地村委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以及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变化。2008年,学校有3人考上廉江二中;2010年,5人考上廉江三中;2011年,3人考上廉江一中,1人考上廉江二中,4人考上廉江三中。对于飞地的群众来说,一个偏僻的山区学校能够取得如此的成绩,大大鼓舞了他们办学的信心。
闲时,几名外省老师常聚在一起畅谈,畅谈最多的是学生的事情,“未来的路谁也不知道,眼下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本分,教书、育人,希望学生长大后为家乡的建设出一分力。”
他们,在山底留下来,为飞地的孩子插上一双飞翔的翅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