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尺讲台是王耀渔坚守的地方。
寒门再也很难出贵子吗?“NO!”遂溪城月镇后溪小学老师王耀渔坚决地说,尽管城乡教育资源有差距,但只要教师耐得住寂寞和清贫,用汗水和爱心浇灌乡野幼苗,寒门也能出贵子!
这位辛勤的园丁坚守乡村教育第一线11年,用汗水和心血转化了很多“野孩子”,栽培了不少农村的孩子考上遂溪一中、湛江一中,与城市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先后收获了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湛江市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等称号。
农村娃当起乡村“孩子王”
王耀渔生于遂溪县江洪镇北草区博理村的农民家庭,父母很注重对孩子教育,他从小学习成绩优异。
“当时哥哥在上大学,农村家庭要供两个孩子上大学不容易,我就报了师范学校,想为家庭减轻点负担,而且我本身就很喜欢小孩。”当年高考,王耀渔以优异的成绩被遂溪师范学校录取。
2000年,王耀渔毕业时,同学们纷纷到珠三角等城市发展,他却自愿来到离城月镇6公里远的扶良小学任教;一年后,更主动要求调到距离城月镇15公里的实荣小学;三年前,来到现在的后溪小学。
“学校就在村的祠堂内,被周边的树林包围着,一下雨,村路就泥泞不堪根本无法走,学校的房与房之间紧挨着,12名老师给400多名学生上课,教师宿舍小得只放得下一张床,灶台就在宿舍外。我们精打细算地用着500元左右的月薪,假日时到市集买便宜的榨菜、鸡蛋回来做饭。”在实荣小学,王耀渔一待就是7年,由于乡村老师急缺,就一个人教几个科目。
虽然环境清苦,工作也不轻松,但没动摇王耀渔当一名乡村教师的信念。王耀渔始终记得母亲话:“你选择了这一行,就得坚持下去,你是农村的孩子,就要为农民培养好下一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