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新闻网讯:课改十周年,又到一个总结的阶段,今年以来,各地都纷纷展开对课改的调查,专家们也纷纷展开了各种各样的讨论,而其中的焦点就是“考试”的问题。其中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执行主编温儒敏提到的一点还是值得深思的。
他说,现在有一种看法,好像课改就是要完全摒弃应试教育,就是要改变高考中考带来的一切负面影响,就是和考试对着干。这种看法与态度是不符合实际,也无济于事的。他提出课改和高考应“相生相克”。“相生”就是共存,“相克”就是互相有矛盾,又互相促进改革。“我们要帮助学生学得好,学得活,考得好,这无可非议。有水平的老师都是懂得平衡,懂得相生相克的。他们既能让学生考试考得好,又不让学生学得那么死板,不至于陷入题海战术。”(见《楚天金报》2011年10月1日)
试问:当考得“不活”的时候,还指望我们教得“活”吗?这里我们不凡来看一个例子:同时一道历史题: ——中国大陆这么考:“甲午战争是公元哪一年爆发?签订的叫什么条约?割让多少土地?赔偿多少银两?”——而日本是这样考学生的:“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十九世纪打了一仗———‘日清战争’(我们叫‘甲午战争’);二十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我们叫‘八年抗战’)。二十一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请分析之。”(见《羊城晚报》《人家“思考”时,我们却“死记”》作者:余世维2011年9月30日)
问题来了:显然我们出的是一道“死记硬背”题,而日本出的才是“思考”题。结果是可想而知了:我们中国的学生在这样的考题的引导下学会了“死记硬背”,而人家日本在那样的题目引导下学会了“思考”。同样道理:我们的老师为了让学生“考得好”就会逼迫学生“死记硬背”,而人家老师却知道“死记硬背”是没有好处的,于是只得教导学会“思考”,学会“分析问题”。
以上分析可见:“应试”不是错在“应”,而是错在“试”,考的是什么试?记得有一则笑话:说一位教授见一位学生上课总是睡觉,于是总是提问他。想不到该学生却总是能回答入流。甚至连他后面要问的问题都已经“知道”了。教授奇怪,最后学生道出真相:原来N年前,他爷爷和爸爸就是他的学生,他只不过是带来了爷爷的笔记而已!试问:教授的尴尬在哪呢?不正在于他的“问”吗?他问得“太死板”,问得“一成不变”,导致学生“读死书”了。“考试是教育的指挥棒”!这是一种事实,换言之“有怎样的考试必定出现怎样的教育教学”。而我们的教育教学为什么总是出问题呢?答案是:指挥得不好啊!
一句话:给教育一个“活考”,教育才不会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