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辛亥革命”历史结下不解之缘的刘海萍。
今天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所在地——武汉,有一位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的23岁湛江女大学生刘海萍,她虽然不是学历史专业,却与辛亥革命这段历史结下了不解之缘。
1 廉江农家出身优秀学子当上义务讲解员
刘海萍出生于1988年,父母都是廉江的农民。虽然家庭经济困难,但她一直很上进、乐观,高中考上了湛江市第二中学,并在2007年以优异成绩被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思想政治专业录取。在大学,刘海萍依然十分优秀,曾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以及校级一等奖学金,三次被评为校级“三好学生”。
2008年10月起,刘海萍成为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的义务讲解员。
“当时是在全校进行选拔,要经过两轮严格的面试,对仪表仪容和知识储备的要求特别高!”经过激烈PK,刘海萍最终从几百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
虽然没有报酬,但为了能够胜任这份光荣的“义工”工作,刘海萍做了很多努力。讲解员要求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这对在广东农村土生土长的她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为了练好普通话,刘海萍每天早上到操场去“大声说”,找北方的同学对口音,每天坚持用普通话读报纸,去旁听文学院的语言专业课……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拿到了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
刘海萍不是学历史专业的,为了“补课”,她查阅了图书馆大量的书籍和纪念馆的内部刊物,在网上搜集了很多资料,了解关于辛亥革命的发展历程,重点人物的主要生平等。通过努力,刘海萍的讲解日益鲜活起来,辛亥革命的波澜壮阔历史画卷在其生动的话语中被精彩演绎和呈现,她受到了来自海内外各地嘉宾和游客的好评,被评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优秀义务讲解员”。组织协调能力很强的她,还亲自策划并负责了新义务讲解员的选拔工作。
2 加入导游团 为海内外游客讲解辛亥革命
2010年起,刘海萍还参加了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组织的“辛亥革命义务导游团”。城环学院本来不打算招学院以外的学生,但“辛亥革命通”刘海萍还是凭借自身实力被破格吸纳录取了。
随着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的到来,海内外掀起了武汉旅游热。红楼、拜将台、首义园、紫阳湖、起义门……刘海萍热情接待了一批又一批游客,耐心回答他们提出的关于辛亥革命历史和遗址保护等方面的问题,游客们都很喜欢这个面带微笑、能把历史说得活灵活现的小导游,时不时地向她投以赞许的目光。
2011年9月29日,由华中师范大学城环学院组织制作的《湖北辛亥革命文化旅游地图》举行首发式,该地图的编制历时六个月,制作过程经历资料搜集、图片拍摄、外文翻译、地图制作和版式设计等五个阶段。地图涵盖了湖北省内所有重要的辛亥革命遗址,多达35个景点,尤其是“武昌、汉口、汉阳”的辛亥遗存,凝结了专业知识的精华和华师学子的智慧,传承了革命伟人的英雄事迹和感人情怀。
3 将来当老师 把辛亥革命精神传播下去
“穷孩子”出身的刘海萍,为什么牺牲本来可以去打工做兼职的课余时间,而选择去做没有报酬的志愿者?她淡然地说:“这是一种生活态度吧。我觉得做义工能带给我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让我经受更多的锻炼和考验。”
在辛亥革命100周年到来之际,刘海萍为了表达心中的怀念,除了武汉的革命遗址,她还专程到长沙瞻仰岳麓山的蔡锷将军墓和黄兴墓,积极参与老师同学间关于辛亥革命精神以及对现实启示方面的讨论。
刘海萍说:“据我在一些中学实习的亲身经历发现,现在不少青少年对于历史已经越来越淡漠,这种状况令人痛心!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历史不应该被遗忘和忽视,我愿意在这方面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谈到未来,刘海萍表示,将来打算回湛江当一名人民教师,回报家乡人对她的培育和关爱。“等正式成为老师后,我也会把辛亥革命这段历史一直讲下去,让更多的下一代好好了解这段‘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的波澜壮阔历史,学习和传承先辈们伟大的爱国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