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乐队演奏给雷歌表演增彩。 记者简陈明 摄

图:不少年轻人也加入广场雷歌表演的行列。 记者简陈明 摄
秋日早晨,阳光惬意地散在平静的雷城南湖湖面上,在湖面的另一岸,一段段悠扬古朴的雷歌乘着轻轻的晨风,掠过平静的湖面远远传来……
在岸边的一株大榕树下,六、七百名热情的观众紧紧地把雷歌表演团队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一群身着普通生活着装的表演者,神态随着剧情的起伏而不断变化,而前台配乐老人,弹奏着手中的乐器,全神贯注地配合着演出者的节律。每到表演精彩之处,热情的群众响起阵阵掌声和喝彩声……
南湖广场活跃着雷歌队
深秋清晨,人们已感到微微凉意,早上六点,天边才刚刚露出鱼肚白,家住雷州白沙镇54岁的陈国桂像往常一样,早早便起床了。他不是为了上班,也不是为了晨练,而是为了赶到远在七八公里之外的雷城南湖广场与他的“队友”汇合,为广大的“陌生”朋友免费表演雷剧。
说起陈国桂,对经常在南湖广场看雷剧表演的观众来说是再熟悉不过,无论大家年纪多大,都喜欢尊称他为“桂哥”。由于陈国桂表演时声调雄亮、表情生动、神韵逼真,深受观众的喜爱。所以,只要陈国桂一到雷湖广场,热情的观众就一定要让陈国桂“上台”表演上几回,否则还不甘心“放过”他。
他原是城东雷剧团的专业演员。两个月前,陈国桂有了一个新的身份——雷湖社区文艺演出队的“团长”。现在,由陈国桂组织起来的雷歌表演团队人员已达到26人之多,其中固定组织人员5人,包括团长、副团长、主持人、会计、出纳等,俨然成了一个非常“专业”的团队。
“我的团队什么类型职业的人员都有,有退休干部、老师、也不乏事业上如日中天的中年雷歌爱好者。” 陈国桂讲起雷歌和他的团队,他显得热情高涨,他说,加入团队的门槛很低,不收取任何费用,只要真心喜欢雷歌,热情传播健康文化,为观众特别是老年朋友送去快乐,团队就会向他敞开大门。
陈国桂的雷歌团只是雷城的雷歌表演队的其中一个。如今,这样的雷剧演出队伍在雷城区有三支,分布在三元公园和南湖广场。一种以公园的一角或行人道的一旁为舞台,以简短、实用演唱章节为内容,以简便、随意演唱方式为表演形式,追求内容多样化、故事生活化的广场雷歌文化正在雷城悄然兴起。
目前,在雷城南湖广场,每天都有几支雷歌队在表演。只要不刮大风下大雨,他们从早上八点半开始,中午简短的休息后,直至下午五、六点钟才结束。有时观看表演的人数甚至达到三、四千人,场面相当热闹壮观。
广场雷歌传播健康文化
在南湖广场的演出现场,记者发现现在广场雷剧演出跟传统的雷剧演出方式、形式有了很大的不同。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新兴的广场雷歌也根据百姓欣赏心理调整表演形式。
过去,传统的舞台剧需要七、八幕甚至是上十幕才能演完一套戏。而现在广场雷剧演出则显得更加随意,表演者往往只选取一出戏中观众最熟悉、最精彩的章节进行表演。让一出戏中最精彩、最动人的一幕在短时间内与观众“碰面”,大大提高了观众的观看热情。
虽然舞台设计简单了,表演形式简化了,但表演精彩程度不减。广场雷剧表演跳跃性大,形式更为活泼、随意,除了单人独唱外,还有双人对唱进行“斗戏”。
“斗戏者”的题材往往来自生活甚至是现场题材即兴发挥,针锋相对,互不相让,观众的情绪被激发,可欣赏度大大增强。此外,为了取得良好的舞台效果,有时候表演者匠心独运,把雷剧摇身一变为“小品”搬上了舞台。
一样的曲调、不一样的内容。比起传统的雷剧,新兴的广场雷歌在表演内容上更贴近现实生活,更具现实性和指导性。新兴的广场雷歌继承了传统雷歌针砭时弊、警醒后人,包括戒毒戒赌,邻里和谐、家庭和睦、尊老爱幼等,增加了新的传播内涵,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政治方针、政策,自觉歌颂党的丰功伟绩和新农村建设的崭新面貌和丰硕成果,激励人们勤劳勇敢、热爱生活,用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的生活。
现在的广场雷歌内容更是做到了“与时俱进”,一些“创作型”演唱者经常根据生活的真人真事或国家大事为雷歌的故事题材,进行加工创作,借用深受群众喜爱的传统雷歌形式进行表演、传播,由于表演的故事或情节贴近生活,传递时代声音,广场雷歌表演深受百姓喜爱。
“08北京奥运会,举国欢腾城到村,百年梦想今实现,威震全球响春雷。”这是雷歌爱好者洪兆信自创的雷歌,创作者表演在传播内容上对国家大事有了更多的关注,由于内容新颖、戏词大气,思想先进,深受百姓喜爱。
广场雷歌唱响雷州城乡
广场雷歌的传播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很多市民纷纷加入这个行列。今年已75岁的林尤老伯是当地地税系统的退休干部,十几年前因为交通事故,林伯小腿严重骨折,之后一直在家休养,生活甚为单调乏味。他加入到陈国桂组织的表演团队,在团队里为队友奏乐。林尤老伯说:“我加入雷歌队既是娱乐观众更是娱乐自己,相信有许多像我这样的老人,他们需要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乐趣,我希望我的演奏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快乐。”
现在,雷歌表演、观看并非仅仅是老年人的活动,在南湖广场雷歌表演者中,“年轻人”身影逐渐增多,43岁的林保才就是其中一个。林保才从事水产养殖,而雷歌表演仅仅是他“副职”,但却是他最喜爱的活动。“只要一有空闲时间,我就过来给老人朋友唱戏,老人的开心、娱乐太重要了。” 林保才说,像他这样“年轻人”在表演队伍中并不少,仅他所在的团队就有四位。
雷歌表演队受到群众的喜爱,得到了一些人士的资助,一些热心的观众为雷歌团队送来饮料。
陈国桂的团队组建开始之初,没有音响设备、电子琴,就连二胡、中胡等基本所需乐器都是组员自发带过来参加演奏。现在,在一些爱心人士的无偿资助下,一些基础的演出设备基本得到解决。38岁的李汝贵就是捐助这个雷歌团的其中的一位。李汝贵经营一家小商品批发店,经济收入并不高。为了让这个成立仅两个月的年轻的团队能够走下去,李汝贵掏腰包资助了团队1万多元。李汝贵说:“这样的演出团队能够给老人带来金钱上买不到的快乐,假如我经济许可,我想我会投入更多到这样的团体。”
自从有这样的雷剧表演团队,南湖广场、三元公园老人打麻将、玩纸牌的现象大大减少,有些附近乡镇的老人还坐车赶来城里观看雷歌表演。
现在,由于雷歌团队表演水平较高,群众喜闻乐见,很多雷歌团队被邀请到乡镇村庄去演出。记者采访陈家聪的雷州情演出队时,已是下午六点多钟,他正与团队的伙伴们忙着将乐器和道具装进箱子里。他说:“我们已经连续三个晚上在松竹镇登甲部村演出,今晚我们还得赶到这个村去演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