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座高数米的巨型“火龙果”塑像红光光地树立在路边,村民们扛起一箱箱品牌果走过……

果农在收摘园地里的火龙果。 商家收购村民的火龙果后,就打上“杨柑”品牌商标包装北运。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这对遂溪县杨柑镇种植火龙果的农民来说,一点不假,随着一箱箱打着包装贴着品牌商标的红心火龙果,远调去北京、上海、珠三角等地高端市场,卖果的农民口袋鼓了起来——“我们是先打造品牌再种果卖果,一亩能赚一两万元,火龙果已成为咱农民的‘摇钱果’了。”
火龙果“火”了杨柑果农
目前仍是南方火龙果收摘期,10月底记者来到遂溪县杨柑镇后田村,村干部张观保正在收摘村集体所种植的130多亩红心火龙果,一眼望去,满园都是红彤彤的硕果,很是壮观。
张观保随手拿起一个火龙果说:“我们这里种出的优质红心火龙果顶呱呱,一个重一斤左右,收购价是5元,打上‘杨柑牌’火龙果商标后,到青岛、深圳等地是卖八到十元一斤,你说赚不赚?——当然赚啦!”说完爆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他随后解释说,火龙果易种易管,今年下苗明年挂果后年就迎来高产期,一摘二三十年,亩产一般都有5000斤左右。“我们这里每年收购价最低都4元多,一年一亩能赚个一两万块,除了第一年种植要打桩购苗投五六千元外,以后每年就是施肥除草收果就行了,又少病虫害,产量稳定,这100多亩果去年才种下,今年小丰收,商家已以5元/斤价格定购了,肯定能赚100多万元。”
布政村委会副主任李志明碰见记者,就拉着记者往村里跑,一边说:“很奇怪,遂溪的13000多亩火龙果都是同时打花,同两三天收果,从5月收到11月,一月收两次,好像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就收钱了——“很准哩!”
记者扭头盯着他:“真的这么好赚?”
他抿着嘴:“不信?你来种吧,我包管你发财。”
进入布政村,记者有点信了,全村120多户的农民家家在收摘火龙果,一派热火朝天。村民李建文刚收摘完30亩果,这次收了果1万多斤,以4.5元/斤运送到收购点过称,收入五万多元。他笑说:“一年收果12次左右,每次收入大概这个数,一年是多少,你算吧。”
更让记者惊奇的是,村中有几个收购点,收到村民的火龙果后,都装上印有“杨柑牌红心火龙果”字样的纸箱,然后才一车车地运送出去。收果远调的村民李朗得意地说:“我们这里的火龙果都是标准的有机水果,几乎没有‘大路货’,打着品牌销售,走到外地批发市场都高出别人2元/斤,现在有外地商人大批量定货我们都不敢接。部分靓果打上品牌后,定货到了北京、贵阳的超市,零售卖到20多元/斤,那才叫做赚哩。”
到村边,举眼是一畦畦打着一根根水泥柱的绿色果园,村中一栋栋小洋楼在崛起。李志明说,布政村大种火龙果是近两年的事,但家家都成了“万元户”,今年建“火龙果楼”的村民有10多家,买进了10多辆漂亮小轿车,一果“火”了全村人。现在附近的村民也跟着种起来了,全镇发展已近1万亩,从来没有哪个产业这么旺——这得益于产业起点高,先打品牌,然后再扩大规模,按标准种植。
先打品牌后卖“摇钱果”
记者了解到,我市的麻章、徐闻前几年已开始种植火龙果,但效益并不理想,记者也曾到麻章镇迈龙村采访,村民也种有约200亩红心火龙果,但村民收果后大都在公路边低价摆卖。果农说,没人来收购,街头小卖赚不了几个钱。
“有了品牌带动,规模种植,才贴近市场。”布政村最早种植红心火龙果的李观富感慨地说道。他说,5年前他率先种火龙果出效益,前年村民跟风种植,镇政府立即把这作为名特优水果产业来抓,几条村一起搞土地流转和平整,建立万亩基地,同时注册了“杨柑”牌火龙果商标,建立杨柑火龙果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品牌来推动标准化种植,村民只施牛粪、鸡屎等土杂肥,禁止洒放农药,种植无公害有机水果,然后以基地带动全镇发展,统一打品牌包装出击,抢占高端市场——这产业与别的不一样。
在村场与火龙果基地交接处,一座高几米的巨型红光光的“火龙果”塑像树立在那里,村民扛起一箱箱品牌果在装运。合作社郑良社长说,塑像是“杨柑”牌火龙果的精神形象,先打品牌后种水果,让品牌文化深入农民心中,大家都按标准种植,打响牌子,收购商蜂拥而至,价格呈上涨趋势。几年前我们还不知道火龙果什么样子,现却成为农民“摇钱果”。
火龙果也叫吉祥果,属于热带亚热带水果,原产于中美洲,近两年国内海南、两广、云南及福建等地部分地方也开始种植,发展迅速,甚至在天津、太原等北方地区也出现大棚种植,销价达四五十元/斤。这对本地区迅速扩大种植的产业带来冲击,好景常在吗?
镇委委员黄金华说,火龙果是新兴产业,目前国内市场供需差距仍然很大。关键一点是我们一开始就把火龙果当成主要产业来抓,未雨绸缪,大抓质量,打造品牌,实行严格的品牌带动。现在又申请“杨柑”牌火龙果国家绿色产品称号,加大品牌含金量,同时引进投资商,准备建立加工厂和冷藏中心,这样以产业链延长来壮大提升产业水平,杨柑火龙果产业前景依然看好。
记者手记:
凡事有备则制人
杨柑红心火龙果成为农民的“摇钱果”,“火”了农家,其得力于高起点经营,先打出品牌再按标准种果,引导产业走“高端”,以品牌闯市场,这种经营水平在我市农业产业发展中首屈一指,可圈可点可学。
国际上一些著名品牌,有着这样动人的经营传奇:某产品推出之前,首先进行全面的广告宣传,打响了牌子,然后产品一出来就占稳了市场,迅速发展壮大。这种经营策略就是“先入为主”,先让产品为社会接受,再流入市场,水到渠成。
我们常说,凡事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杨柑火龙果是“有备而来”,所以在市场上能“制人”。其“先打品牌后卖果”的产业发展模式,与国际一些名牌产品经营策略异曲同工。未雨绸缪、步步为营带来的是质量、品牌、高价、畅销,迅速带旺了一个产业,带富了一方农民。
我市众多的菠萝、香蕉、芒果等农产品往往一哄而上,杂乱无章,当我们常常为“滞销”、“烂市”等屡屡出现苦苦寻找出路时,是否从中得到某些启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