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名不经传得雷州话乐队,在南方流行音乐之都广州闯出了名堂,连当地权威媒体的POP专栏撰稿人也纷纷前往了解这支独特的民间乐队。
作为在广州以“游唱”形式生存的民间乐队代表,这支雷州话乐队和众多民间游唱者,引起音乐大家的关注。今年9月,广东音乐名家朱德荣、苏拉还特意为他们的汇演“游唱侠2011英雄会”创作了新歌《我在路上》——“……我还在路上,风借我翅膀……我还在路上,梦还在远方……”。
作为音乐人,他们还在路上,作为家乡的媒体,本报《调查》关注所有在路上奋斗的湛江人。
一不小心“雷动”广州音乐人
雷州籍的国家二级演员王弄,和大多数音乐人一样,玩音乐,唱歌,混碗饭吃,并不冀望成名成腕,但一不小心,创下了雷州音乐先河,他和他的乐队成员们,成了首支商演的雷州话摇滚乐队。
近日,在他们常驻演出的番禺茂德公草堂,一批来自湛江的客人,接触到他们充满红土气息的的表演后,第一感觉便是“雷人”。——“太雷人了,原来雷州话还可以唱摇滚,饶舌!”
“我们不想类‘雷人’,但我们又确确实实‘雷人’!”这支乐队的“头儿”王弄的解释让人摸不着头绪。
原来,这支常年外出游唱的乐队,走的是一条实实在在地生存路线,并不指望通过“炒作”成名。但乐队的名字就叫“雷人歌帮”,成员都是土生土长的雷州人。
红土民间艺人寻找新出路
雷人歌帮“帮主王弄,人称弄伯,雷州话的“弄伯”,在广州人听来便是“弄啤”,所以一些相熟的广州籍粉丝常要求和他“啤一啤(喝啤酒)”。而弄伯的国语水平也时常露出雷州特色,常把自己创作的“王弄音乐”,念成玩弄音乐,由于技艺精湛,让粉丝们对其“玩弄音乐”的能力大为羡慕。
弄伯从艺近三十年,是国家二级演员,但近年来一直坚持民间演艺人闯江湖式的游唱方式。说他是游唱艺人不足为括,他精通多门手艺,实乃民间艺人:17岁进入雷州海康文艺宣传队,在湛江艺术学校学习5年,毕业后工作于雷州市第二剧团,导演、作曲、编剧、表演、奏乐甚至制作乐器,他样样行。1997年,弄伯自办剧团,演遍雷州大小村落,成为当地有名的民间艺人和官方“春晚”名角,只要有他出现的演出,必定全村出动。在雷州“走穴”数年后,弄伯又开始了全国“走穴”,像打游击战一样,带着歌舞团在全国各地演出。2008年,弄伯结束“走穴”,重新研究雷歌,在保留传统雷歌旋律的基础上加入新的流行乐节奏、填上新的歌词,配上电子音乐,让这地方曲艺变得更时髦、更容易被接受。
在新潮与乡土间“玩弄”音乐
弄伯喜欢唱雷州歌,这是他熟悉的发音和腔调,他热爱它并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它并喜欢它。说起雷歌,他总是一脸骄傲:“雷歌大概有900多年的历史了,是由‘姑娘歌’、‘劝世歌’演变过来的。旧时的雷州人,在劳作或娱乐的时候喜欢对歌,即兴而作,随口而歌。雷歌七字一句,四句一首,一首歌就讲述了一个故事,简单而精妙。雷歌的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感情反映现实,听来非常有味道。传统的雷歌没有音乐的包装,我们现在在保留传统雷歌的腔调的基础上,加以音乐的包装,使雷歌的旋律更加的跌宕起伏,婉转动人。听不懂雷州话的听众可以感受雷歌那自由的腔调,优美的韵律。”
弄伯能在音乐人林立的广州用雷州话流行曲闯出名堂,除了在雷州歌独特的传统唱腔在当地乐坛独树一帜外,还因机缘巧合,遇上了一直关注雷州文化和民间游唱文化的雷州籍儒商陈宇。陈宇在广州近郊所筑的休闲会所茂德公草堂,成了他们常年驻唱,并潜心研究雷州新音乐的地方。
到大都市去传播雷州文化
“雷人歌帮”的尝试的全面的,不但有电子乐、摇滚,连传统的雷州歌、演雷剧、傩戏、相声小品,也逐一尝试。他们创作的原创雷歌《吃在雷州》,将雷州风味小吃和传统菜式都融进了歌里,《说雷州话的人》则表达的是“雷人”都会唱雷歌……2010年,他们出了张雷歌专辑《雷人歌》,收录了13首他们多年来的创作经典曲目。
粗犷辽远的雷歌、悠扬明快的吹笛抑或诙谐幽默的相声小品,观众们都深深为之吸引,拍手叫好。打动他们的,是“雷人歌帮”那虽乡土草根却不流俗的气息。今年8月,一群来自湛江市的宾客在考察茂德公草堂时,被“雷人歌帮”所带动的热烈气氛感染,久久驻足观看,远远地向他们竖起了大拇指。
一路游唱,从雷州到广州,“雷人歌帮”不变的是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对推广雷文化的热情。且行且唱,他们一直在民间艺术的道路上前行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