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湛江农垦甘蔗施肥机穿梭在蔗林中施肥培土。

湛江农垦在印尼建立的剑麻种植示范园。

湛江农垦职工清晨收胶。本版图片均由通讯员 吴阁玮 摄
60年花开花落,60载春华秋实。走过了60年如歌岁月,湛江农垦即将迎来又一个建垦喜庆日(12月6日)。
建垦60年来,湛江农垦人披荆斩棘、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喜的奇迹:建垦早期,突破北纬17度,在“禁区”大面积种植橡胶成功,填补了中国橡胶产业空白,同时创建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准军事化管理的橡胶产业链生产模式;改革开放后,从计划经济体制的单一产业链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多条产业链,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创建了独特的以蔗榶为龙头的七条产业链生产经营模式,成为了一二三产业均具规模的中央驻湛大型企业集团;以世界眼光,全球视野发展现代农业,延伸壮大七条产业链,垦区因此呈现出了许多打破传统、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农业新“亮点”,去年,垦区跨入了全国首批51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行列;“十二五”开局以来,正在发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优势,努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在更广阔范围延伸壮大七条产业链,打造跨国大集团,为湛江争当粤西经济发展龙头和五年崛起做出新的贡献。
建垦60年来,湛江农垦在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对当地和国家农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重要启示。
建垦早期,突破北纬17度,在“禁区”大面积种植橡胶成功,填补了中国橡胶产业空白,同时创建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准军事化管理的橡胶产业链生产模式,为中国橡胶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眼下虽已进入初冬时节,但记者走马湛江农垦看到,由南部农场往北部农场延伸的天然橡胶林,依然郁郁葱葱,像一条条绿色绸带,景色迷人。
湛江农垦创建于1951年12月6日,天生就与这些天然橡胶林有着“血缘”关系。那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为打破帝国主义的橡胶封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一支由转业官兵、归国华侨、高校师生、翻身农民、城市青年等人组成的垦殖大军开进了雷州半岛。之后,他们披星戴月,披荆斩棘,用宝贵的青春和热血在这里的荒山僻野开辟出170多万亩土地,把茫茫无际的亘古荒坡变成了万顷碧绿的胶园,打破了当年国外权威专家的“北纬17度以北不能种植橡胶”(中国在种植橡胶“禁区”)的断言,创造了震惊世界的在“禁区”(北纬18至24度之间)大面积种植橡胶成功的奇迹,填补了中国橡胶产业空白,同时创建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准军事化管理的橡胶产业链生产模式,为中国橡胶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种植橡胶鼎盛时期(截至1991年),作为国有农业企业的湛江农垦(不包括茂名片),共有农场20个,其中橡胶场19个,种植橡胶面积达到33.2万亩,年产干胶13423吨。产品全部由国家统购统销,农垦人吃的是计划经济的“商品粮”。
改革开放后,从计划经济体制的单一产业链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多条产业链,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创建了独特的以蔗糖为龙头的七条产业链生产经营模式,成为了一二三产业均具规模的中央驻湛大型企业集团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市场经济的地位之后,湛江农垦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是湛江农垦可以凭借改革开放东风,放开手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创出一片新天地;挑战则是湛江农垦毕竟有着较深的计划经济烙印,产业结构单一,这是最大的弱点,不克服这些弱点,很难继续生存和发展。
湛江农垦局局长蔡泽祺告诉记者,实践证明,具有敢为人先、艰苦创业优良传统的湛江农垦人,在省农垦总局的正确领导下,较快地克服了自身弱点,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从而使垦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1992年开始,湛江农垦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去经营管理企业。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逐步从种植橡胶为主转变为多种经营,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形成了蔗糖、橡胶、剑麻、水果、畜牧、茶叶、林木七大优势产业。同时,面向国内外市场,发展壮大一批农业资源加工型项目,使七大优势产业延伸成为“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独特的七条产业链生产经营模式。此外,还不断创新经营管理制度,推进产业化、集团化、股份化。通过产业化延长产业链,通过集团化(成立糖业、剑麻、畜牧、橡胶、机械等集团公司)扩大生产规模,通过股份化(先后投资7亿多元,在湛江地区以及其它地区收购兼并了9间国有、民营糖厂)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增强了企业活力。因此,企业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一、二、三产业均具规模,体制改革创新的中央驻湛大型企业集团。
如今,湛江农垦第一产业(农业)中的种植业部分,包括蔗糖、橡胶、剑麻、水果、茶叶、林木等,种植总面积达到了近100万亩。其中,甘蔗种植面积40万亩,蔗糖产业已成为垦区的龙头产业,占垦区经济总量60%;橡胶种植面积15万亩,是广东省第二大橡胶种植基地;剑麻种植面积10多万亩,是全国最大的剑麻种植、加工、出口基地,被誉为亚洲的“剑麻王国”。这方圆近100万亩的农作物,一年四季披红挂绿,流金溢彩。
千里红土铺锦绣。有人这样赞美湛江农垦的现代农业。而中国糖协理事长贾志忍则认为,湛江农垦以蔗糖产业为主的现代农业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甘蔗生产的做法,为中国糖业探索出了一条现代大农业的路子,是中国糖业发展的方向。
以世界眼光,全球视野发展现代农业,用工业的理念搞农业,延伸壮大七条产业链,垦区因此呈现出了许多打破传统、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农业新“亮点”,去年,垦区跨入了全国首批51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行列
独特的七条产业链(包括蔗糖、橡胶、剑麻、水果、畜牧、茶叶、林木)生产经营模式,是湛江农垦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之后形成的现代农业大“亮点”。在这七条产业链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他们的可贵之处是,以世界眼光,全球视野发展现代农业,用工业的理念搞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从而使它们不断延伸壮大。具体做法是,大力推广机械化、良种良法、循环经济、土地流转、“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这些前所未有的打破传统、与国际接轨的做法,如今已成为湛江农垦发展现代农业的新“亮点”。湛江垦区也因此而在去年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首批51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
在华海公司采访时,该公司董事长赖森告诉记者,他们从国外引进了一批大型机具,其中包括美国的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甘蔗收割机凯斯8000。司机开这种收割机,不用方向盘,用遥控器,比开奔驰小车还方便。目前,他们种植的7万多亩甘蔗中,有1万多亩实现了种、管、收全程机械化,其余的也正在往此方向发展。
在湛江农垦,像华海公司这样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农机设备的农业单位比比皆是。如丰收公司,从美国、巴西、德国、澳大利亚和国内相关厂家引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大型轮式拖拉机等80多台套农机设备。局农机专业公司拥有更多的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适用农机。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湛江农垦在以世界眼光引进各种先进农机设备技术的同时,还不断地对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自主创新,成功地研制出甘蔗种植机、剑麻田管施肥覆土机、菠萝茎叶粉碎机等一系列甘蔗、剑麻、菠萝生产配套专用机械。
良种良法方面。名目繁多的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如甘蔗的“工厂化”育苗、地埋式滴灌、生物防虫技术,剑麻的废液制药、纤维软化、组培苗良种繁育、杂交优选品种品系技术,橡胶的速生高产、气剌微割技术,畜牧的新美系种猪技术等,在湛江垦区内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
近日采访时,蔡泽祺在记者面前拿出了一团白花花、软绵绵的东西,记者起初以为这是棉花,经他解释后才知道:最近吉林一家科研单位,突破了剑麻纤维软化技术,利用剑麻纤维生产出一种比棉花品质更好的纺织原料。这种原料可制成高品质的衣服等用品。记者看到的东西正是这种原料。
“这种技术一旦形成产业的话,我们的剑麻纤维就更值钱了,剑麻产业发展前景也更广阔了。这是我们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利用现代科技新方法延伸剑麻产业链取得的新成果。”蔡泽祺高兴地对记者说。
循环经济方面。在红湖农场16队职工罗培池承包的果园和养鱼基地,记者看到:果园里的果树生长茂盛,附近建有猪栏,猪栏的猪粪水流进发酵池;鱼塘水中养鱼、水上养鸭、水边养鸡。陪同采访的场政工部部长罗培轩告诉记者,这里的猪粪水经过发酵后生产出沼气供照明或作燃料用,剩下的废水用作肥料浇灌果树。鸡粪种果,鸭粪喂鱼或种果。这样种养结合,资源循环利用,如今在红湖农场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记者还了解到,湛江农垦蔗糖、橡胶、剑麻、水果、畜牧、茶叶、林木七条产业链中,资源循环利用做得最好的是蔗糖、剑麻、橡胶、水果、畜牧产业链。特别是蔗糖产业链,做到了几乎每一根原料蔗都被“吃干榨尽”,因此,蔗糖产业链中光是循环经济部分的年产值就达到了2亿元,占蔗糖产业链的经济总量的20%。其链条延伸的做法是:甘蔗→制糖→蔗渣→造纸、碎粒板或燃烧发电,制糖产生的桔水及废糖蜜→酒精→沼气,最后滤泥→有机生物肥→回田做有机肥。
土地流转方面。蔡泽祺告诉记者,他们以双向形式进行流转,即农垦可以承租农民土地种甘蔗、菠萝等,社会上的投资方,包括外资企业、农民等可以承租农垦土地发展“三高”农业。通过这种形式,2002年以来,他们成功引入了美国百事食品、台湾金都农业、美国银河园艺等知名客商、企业投入巨资,在垦区连片种植名优花卉、水果和马玲薯等高效作物,总面积达3万多亩。此外,他们加强同地方交流合作,与徐闻县政府签订了利用农垦东方红农场辖区内3000亩土地合作开发新工业园区协议。
“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方面。甘蔗、水果、茶叶等,全部严格按标准化生产,菠萝罐头、蒸青绿茶,建立了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质量认证体系和质量信息全程可追溯制度,产品质量得到了有效提高,食品安全得到了可靠保障,对外信誉度大大增强,产品畅销欧美国家和国内市场。
……
这一切,处处可以让人感受到湛江农垦浓浓的农业现代化气息,同时充分反映出湛江农垦人以世界眼光,全球视野发展现代农业的开放式发展思路。
“十二五”开局以来,正在发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优势,努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在更广阔范围延伸壮大七条产业链,打造跨国大集团,增强示范带动能力,为湛江争当粤西发展龙头和五年崛起做出新的贡献
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湛江农垦有一点鲜为人知的是,近年来,他们在省农垦总局的领导下,积极探索实施国际化,实施“走出去”战略,利用国外的土地、人力等资源,延伸和发展壮大湛江农垦的产业链。
目前止,湛江农垦“走出去”发展的项目主要有:印尼广垦东方剑麻有限公司项目,该项目由湛江农垦剑麻集团与印度尼西亚宋巴哇农业有限公司合资,在印尼租地建立剑麻种植示范园,首期已种植剑麻7500亩;湛江农垦派出主要技术骨干力量,参与建设、生产管理广东农垦在非洲的贝宁酒精厂项目,以及在东盟3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建立的大型橡胶种植基地(已建成2个)和加工厂(已建成5个)项目。橡胶种植加工项目现已成为我国目前最大的海外天然橡胶生产基地。
湛江农垦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后,增添了新的优势,“走出去”发展有什么新思路?
“‘十二五’期间,我们要按照省农垦总局提出的发展思路,并结合湛江“工业立市、港口兴市、生态建市”发展战略,努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打造跨国大集团,建设美好新垦区,增强示范带动能力,为湛江争当粤西经济发展龙头和五年崛起做出新的贡献。为此,我们要发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优势,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开发国内外两个市场,在更广阔范围延伸壮大七条产业链,实现垦区产业全面升级。其中,在利用国外资源,开发国外市场方面,要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让‘锦绣农垦’阔步走向世界。”蔡泽祺对记者说。
今年是湛江农垦建垦60周年,也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在这别有意义之年,据了解,湛江农垦正在按照“十二五”发展新思路,在原来“走出去”的基础上,迈出了更加坚实的走向世界的步伐。具体情况怎么样呢?
蔡泽祺说,他们现在正在努力做以下六项工作:一是加快印尼广垦东方剑麻有限公司项目建设。计划通过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当地移民、农户种植剑麻6万亩,并根据发展进度、配套建设剑麻纤维加工厂等,最终在印尼形成国家级剑麻产业体系。二是开发印尼木材深加工项目。计划在印尼引进德国先进技术开发该项目。三是广垦机械在泰国等地成立公司生产热作机械,供应垦区和东南亚的胶厂、糖厂,缩短供应距离(广垦机械每年向东南亚出口机械2000多万元)。四是继续到缅甸、印尼、老挝等东南亚国家寻找发展糖业的机遇。重点是做好缅甸租赁经营糖厂的前期工作。今年上半年他们已派出考察组深入缅甸考察两间糖厂,现正在跟踪推进。五是到南美洲发展蔗糖加工业。苏里南、圭亚纳等国家已向他们发出考察和协助其建糖厂的邀请。六是继续参与广东农垦在东盟3国建立的大型橡胶种植基地和加工厂项目建设。
湛江农垦对当地农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有关专家指出,其产业链生产经营模式改变了中国传统分散的小农生产经营模式,指明了中国农业发展的出路和方向
用以色列滴灌技术种植的甘蔗,在生长期最快的6月份,每天平均长高3公分,一个月长高90公分;对作物测土配方施肥,省肥、环保、改良土壤;用生物有机肥种出的水果又大又甜;用赤眼蜂生物治虫,解除了现代人对产品质量的担忧;一台甘蔗收割机一天可收割甘蔗2000多吨,相当于2000多个劳动力……
这些“神奇”的现代农业典型,如强有力的推手,推动了湛江农垦产业链和企业不断延伸和发展壮大,使这个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由纯国有农业企业转变而成的股份化大型企业集团,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湛江农垦现有土地面积172万亩,资产总量100多亿元,总人口17万人,在职职工3万多人。集团直属一级企事业单位36家,其中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全资和控股现代化制糖工厂12家。蔗糖、剑麻纤维年产量分别达到60万吨和3万吨,分别进入国内同行前列和占国内总产量50%。2010年,实现社会总产值65亿元,主营业收入52亿元,税利超2 亿元,职工劳均收入2万多元。到2015年,规划要实现社会总产值160亿元,主营业收入100亿元,税利5亿元,职工劳均收入4万元。
建垦60年来,湛江农垦在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对地方农业发展起到了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如在种植业方面,带动当地农民种植甘蔗、剑麻等达到了100万亩。
“农垦种什么,我们就种什么,跟着走,没错。”这句话已成为当地农民的“口头禅”,也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的农民说得最多的话。
在徐闻县曲界镇采访时,该镇农民马进文和冯文军把记者带到了他们的甘蔗地,指着连片的绿浪翻滚的甘蔗林,乐呵呵地对记者说:“我们(两人)从前年开始承包农垦的几百亩地种甘蔗,农垦为我们提供种苗、技术等方面的帮助和指导,甘蔗亩产量比其他没有技术指导的农民高,每亩可多赚300元左右,农垦帮我们发财啊!”
湛江农垦现代农业的发展经验,给人们带来了许多重要启示,得到了中央、省、市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赞扬。中宣部把他们列为“改革创新,服务三农”的典型。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采访时说,湛江农垦发展现代农业具有全球视野,完全处于开放状态。有关专家指出,湛江农垦产业链生产经营模式改变了中国传统分散的小农生产经营模式,全面提高的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贸易业的共同发展,提升了农业产业链的整体效益,促进了农业的增效和增收,为改造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农业,提供了集约生产经营的实验性的模式,指明了中国农业发展的出路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