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汉代徐闻人的生活见证:汉陶屋

2011-11-30 20:49 来源:湛江新闻网 作者:冯驹 邱苑丹

 

汉陶屋

 

湛江新闻网讯:汉代是中国古代墓葬方式发生转变的时代,受中原文化影响,墓葬中出现陶制随葬品,而以建筑物作为明(冥)器进行随葬是汉文化葬俗的主要特点之一。据考古资料记载:从西汉中期至东汉后期,古人厚葬之风渐衰,之前普遍延用的竖穴木椁土坑墓葬渐渐淡出,取而替之的是砖室墓,而随葬品也由以前的各种青铜礼器组合向日常生活用品(具)过渡,像陶质仓、灶、井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随葬品大量出现在汉墓中。从这些出土的随葬品可以了解到,古人不再崇尚死后要表现出有多高的政治地位,而是更加关心自已在阴间所拥有的财富和所过的舒适生活,但是作为重要财富象征的房屋是不能拿来陪葬的,所以古人就想出了办法,烧制陶屋进行随葬。

陶屋,是古代墓葬中随葬的反映古代先民居住情况的建筑明器,出土的陶屋式样全面,构造细致,样式大致可分为单体杆栏式、曲尺式、三合式、楼阁式、城堡式等类型。徐闻县出土的陶屋,都属曲尺样式,它主要是模仿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建筑制造而成,另外,陶屋随葬的多有陶制日常生活用品。这些汉陶屋的出土一方面反映了汉代徐闻县沿海人民住宅的建筑结构及形式等;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徐闻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交流、自然状况变化及人们的生活习俗等。

这座陶屋是在徐闻五里乡二桥村那涧闸东坡汉墓出土的,同时,还出土了精致的铜铺首、五铢钱、陶盆、陶壶盖、陶灶等陪葬品,从这些陪葬品中可以看出墓主在当时应有一定的社会身份。

这座陶屋构造取曲尺形式,灰陶土烧制,平底;屋通高23厘米,宽21.5厘米,呈悬山顶院落式结构;正面有大门、门窗、围墙、狗洞;背墙顶开一小方形窗户,墙饰方格纹图案。另陶屋内置二个劳作人物俑,其中左侧似母亲的人物俑手持棒杵进行舂米,右侧似孩童的人物俑则站立帮忙,此二人物动作形象生动。在这座陶屋中,规则窗格形式图案很精致,窗格不仅具有实用性,春暖夏凉,在装饰上更具有艺术欣赏性。徐闻县文物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华丰、仕尾等地发现汉墓300多座,这些汉墓呈群体分布,反映了汉代“聚族而居,合族而葬”的风俗。从汉墓群的范围、汉墓的数量、规模及随葬品等等,可折射汉代徐闻经济及文化的繁荣;徐闻汉墓随葬品虽不算丰富奢侈,但种类繁多,大都属实用品,又可见徐闻当时的政治地位及影响程度。

出土的汉墓除了有一定数量陪葬品,还有很多海外舶来品,这应与徐闻县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海上交通贸易状况密切相关。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徐闻始置县,属合浦郡,县治设在海滨讨网村(陶屋出土的汉墓多分布于此),同时徐闻也逐渐形成为中国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汉陶屋的出现见证了汉代徐闻“欲拔贫,诣徐闻”的生活状态,又呈现了徐闻县当时一派商贸繁荣的景象。在徐闻多处出土的汉陶屋,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它不但给我们更深层地了解到徐闻历史沿革,也为考证汉徐闻县署设立及汉始发港的形成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实物史料。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激烈比拼 激情助威
  • “湛江湾1号”公众开放日再加场!
  • 中法画家携手描绘“鲜美湛江”
  • 萌娃看全运,散打擂台边的别样亲子课
  • 湛江开展 “绿色办赛十五运 垃圾分类我先行”宣传活动
  • 龙争虎斗 八方武杰会港城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