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剧《海毗情》演出剧照。
高速路上,大巴贴地而飞。5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已经从湛江到了广州,到了雷剧团进驻的宾馆。
我与雷剧团,可谓是“但令一顾重,不吝百身轻”。自从结缘《抓阄村长》,便一顾而重,成了经常的“座上客”、“台前人”、“参谋者”。《抓阄村长》之后,《梁红玉挂帅》的原创剧本策划、林奋北上争“梅”的鼓与呼、山东博兴首届小戏节的剧本改编、剧团在市第四至第七届艺术节上参演剧目的讨论评点,我或多或少都成了一个有心人或参与者。这次广州之行,也是一顾情重的邀请。
《海毗情》说的是海毗村女青年莫丽荣,大学毕业后立志要以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回农村创业,以带动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可是思想落后的父亲却认为他含辛茹苦培养女儿读完大学,为的就是想女儿脱掉一个“农”字,而女儿不跳龙门反而执意钻农门,这不免令他大失所望和大动肝火。他反对女儿的选择,处处设置障碍,企图逼使女儿就范。女儿承包虾塘,他要女儿退标,为达到目的,竟不择手段去行贿村长,以退包转让的办法来取消女儿的承包资格;他想女儿过上城市人的生活,要女儿嫁给新来的李镇长,千方百计破坏女儿与田日强的事业理想。然而,改革浪潮的涌动,青年人的追求,鼓舞着以莫丽荣、田日强为代表的一代年青人,他们敢于冲破旧传统、旧观念的牢笼,以敢作敢为的创业精神和要求改变农村贫困落后面貌的理想信念,不屈不挠地与来自方方面面的阻力进行斗争。终于,理想属于他们,辉煌属于他们,一个崭新的海毗村在他们的带领下出现了。
这个本子,写的是世情、人情、爱情,正因为作者对剧中的世情、人情、爱情一往情深,因此该剧在湛江市第七届艺术节亮相后,虽然不乏好评,但作者仍然一改再改,一连修改了八稿,可以说是十年磨一戏,终于成为一出颇为耀眼的现代戏。
说实在,雷剧团这次广州之旅,时机是顶不利的一次。艺术团体改制,剧团正处在整改风浪的颠簸中。虽说中央文件精神十分明确,但剧团本身的复杂情况,却让每个成员都定不下心来,加上经费据拮,剧团领导班子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拼凑成行,只是心里委实的不踏实。一路上,我听了不少丧气话——没钱请大牌导演啦;拉着下乡的布景到省城演出啦;没钱添置电脑灯光啦;排练匆促啦……是呀,一个省的艺术节,强手如林,荷载着重大使命的雷剧,怎能砸在这样的艺术节上?一句句凉风冷雨的话,令我心中揣满了不祥的预感。
然而,然而,效果却是我始料不及的,演出时,谢幕中,阵阵如雷的掌声:捧!绝!我的巴掌也为之拍痛了。我琢磨着其中的奥妙:不是没有大牌导演吗?本地姜也很辣呀!不是很水的布景吗?演员精彩的演出却垄断了观众的视线而无暇顾及布景了!不是没有电脑灯光吗?戏曲的精华其实在演员身上,有了也是多余的!不是排练匆促吗?这是熟戏重排,说匆促那是演员精益求精的心理泄愤呀!更无疑,这一切都是全体演职人员努力的结果,是台下台上观众与演员互动的结果,我明白了,当一种文化深入了人心,即使在风雨途中,谁也不会轻慢放弃,谁也都会悉心保护。评奖的结果,优秀剧目奖、演员奖、音乐奖都拿到了,只是,我感动的却是作为一种地方文化代表的雷剧,那条无形无处不在的文化链条的力量。
众所周知,一出戏,剧场内的人气往往决定着演出的成败,多一个观众就多一份人气,广州不是雷剧的地盘,可这一天,离开场还有一个多小时,广州的湛江乡亲早就陆陆续续赶来了。文化的认同,就如手足骨肉,一种份内的亲情感,不,是责任感了,多远也得赶来呀。当前的戏曲市场,能有六成观众就满不错了,可今天,几乎是座无虚席,可谓盛况空前。我看完演出回到宾馆,当陈乃明团长翻开他的手机,呈现在我眼前的一则短信是一首七绝:“欣逢雷剧老家来,呼友唤朋何快哉。我辈难忘泥土味,乡音妙韵总萦怀。”这是一位乡亲发给陈团长观后的感受,雷剧就是如此地紧扣人心,带着泥土味的乡音妙韵,就像醇香老酒,谁都为之陶醉。且看这一幕吧:演员刚谢幕,不少青年伙子就急不及待地涌上舞台,献花的,与演员邀肩拍照的,激动得搂抱捶拍的,更有一群拉起横幅“湛江红土雷剧戏迷祝贺雷剧《海毗情》演出成功!”在抢镜头。横幅当然是事先的制作,但演出的真正成功却让他们兴奋得拉着横幅在台上欢跳,翻腾的横幅不断地抖动起狂欢的热情。这些情景,我又一次发出《抓阄村长》在北京演出时的感叹。我真正体会到,文化的凝聚力是无可比拟的,就像潮汕人,一杯功夫茶就能无声地把他们聚拢在一起。湛江的崛起能忽略文化的力量?
回到戏剧本身,我也进一步明白,戏剧需要人的呵护,人需要戏剧的滋养,雷剧前进的道路尽管崎岖曲折,但她是雷州文化的一朵奇葩,它代表着、支撑着雷州文化的崛起,谁能不为她“甘洒热血写春秋”?她能晋京“打雷”,能上京争“梅”,能两进山东博兴揽金揽银,都是一群为她“甘洒热血写春秋”的湛江好汉呀!
雷剧,我再度吻您,拥抱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