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民间窜出的一匹黑马
刚成立的民乐团即接到一个演出任务,要为一个月后全省人防会在湛江召开准备一台节目。
作为全省最早也是唯一的一支民间民族乐团,对外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对内没有实战经验,突然要准备一台节目,是个不小的挑战。
是骡子是马,该拉出来遛遛了。
李向党到广州找到星海音乐学院的师兄,要了一份演出菜单作为借鉴。接着是给配器分谱,一首总曲有30多个分谱,单是处理这些分谱就够他折腾。
那段时间,李向党简直忙疯了,脑子里尽是演出、再创作。“每天骑着电动车上下班,身上随身带着笔记本,只要一有灵感,立马下车纪录。”他回顾如痴如狂的那段日子。
30天的排练,50多人的民乐队为观众们献上了一场长达一个半小时共13个节目的文化大餐,赢得好评如潮。
2011年5月,民乐团在全省唱红歌比赛,一举夺得金奖第一名。
参加新年音乐会专场演出,对新生的两支民间乐团而言,之前是想也不敢想的事。但这样的机遇,就像天上掉馅饼,摆在了乐团的面前。
新年音乐会是一座城市文化档次的标杆,因此,高雅和品味成为表演的基调。接下来,两支乐团投入了紧张的筹备与排练。100多来自不同单位,素质参差不齐的队员,经过一个月的磨合,登台了。
“忐忑”,是包括李向党在内的台上所有队员的心情。因为,台下的操练只有3次!而台上坐着的,有湛江的四套班子领导,还有数百名湛江群众。成败荣辱,只此一场!
毕竟,这是一支有基础的队伍。整台演出高潮迭起,中西结合,题材广泛,立意高远。
台上激情扬溢,台下掌声雷动。
“我本不抱什么信心,只想去看看,捧个人气,没想到入座后就被牢牢吸引了,一直看到散场。民间乐团能演出这样的水平,实属难得!”文艺界邓先生的观感与许多观众相同。
发展•民间乐团路在何方?
新年音乐会已经落下帷幕,但关于是民间乐团发展的思考仍在延续。
应该说,无论是民族乐团还是管弦乐团,在艺术水准上与专业的团队相比,还有提升的空间,但是,其难得之处,在于“本土”与“民间”。
“新年音乐会能得到湛江市民的捧场,给予这样高的评价与热情,缘于湛江人关注自己的情节很浓。这是湛江人自己的表演,这些演出是接着地气的,更能与群众接近距离,产生审美快感。”湛江发展艺术团团长杨鹤说。
然而,乐团如何才能持续成长,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两大乐团上百人,演员来自不同的阶层,单位,组织松散,凭兴趣聚在一起,组织约束力弱,排练时间难保证,然而,最大的问题还是经费来源。
据了解,每次排练,加上演员的车费,餐费等,民乐团排练一次需2000元经费,管弦团则需4000多元,一年下来,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钱从何来?
目前,两支民乐团分别挂靠在人防局和企业名下,成为单位或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对民乐团而言,最多的好处是可从中获得资金的支持。但是,这种寄养方式并非长期饭票,一旦单位或企业换帅或者经济不景气,都可能影响民乐团的生存和发展。
正如杨鹤所言,录属企业的乐队,原则上为企业服务,企业经济好,资金可以保证,企业如果经济不景气,则可能会减少排练次数,或者解散乐团。他认为:“乐团想发展,不能只靠企业,解决经费的问题,应该实行三三制,企业解决30%,乐团演出解决30%,个人贡献30%。”
参与组建两林乐团的罗先生也表示,民间乐团要实现自身发展,必须要靠自身创造财富,靠排的节目走市场,向市场要钱。同时,他也希望政府能给予扶持,比如通过收购演出场次,把民间乐团纳入演出活动计划,从财政中获得一部分资金扶持;每次大活动安排民间乐团演出,分得一杯羮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