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女博士狙击网络沉迷 呼吁:要将媒体素养纳入课程

2012-01-16 09:39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黄梦秋

王国珍

王国珍对家长说的话:

孩子上网,不要粗暴否定。首先要认同,认同网络的存在价值,毕竟现在是网络时代。这是沟通的前提。其实聪明的家长会跟孩子一起上网,你玩的游戏我也玩,这样会让孩子没有面对网络的罪恶感,有利于进一步沟通引导。

在认同的前提下,要用适当的方式告诉他网络的危害。你怎样把一些网络诈骗、网络沉迷的例子告诉他呢?怎样让他知道,这也是网络上存在的内容呢?这是有难度的。如果他在上qq,那么你可以用qq告诉他一个故事,说妈妈看到了这个故事,发过去,跟你分享下。

最重要的是,帮他培养其他的兴趣。很多男生喜欢跑步,你当然也可以开发其他兴趣,国外多提倡带孩子爬山、钓鱼、养一只小动物等,找出他的兴趣在哪里,用心培养就好。兴趣点的选择最好不要让孩子太辛苦,不是一定要选择奥数啊钢琴啊这类难度比较大的,要选择比较轻松的,出发点就是让童年生活比较快乐。

上面的几点,其实父母如果用心做到,孩子就能正确对待网络,网络沉迷的现象应该不会发生。

为何沉迷网络?

因为他们孤独。

一个大学生,整天说读书没意思,人生没意思,什么都没意思。他的消极引起辅导员关注,一拨一拨的谈话,请家长来做思想工作,终于无果,有一天,这位同学在没有通知任何人的情况下自动退学,彻底“消失”了。他的消失引起了学校和家长的恐慌,但无论如何都联系不上他。手机关机。邮件不回复。qq不上线。所有的联系都中断。突然有一天,他的同学向辅导员报告:“老师,不用担心他了,他虽然不上qq,不回邮件,不开手机,但是他在‘开心农场’上种的蔬菜都会及时收割!他还在‘偷菜’!”

你可以把以上的叙述看成一个冷笑话,然而这确是一个真实发生过的案例。

如果你每天非工作、非学习的需要上网时间超过4小时,甚至影响到正常生活,就可以做出基本判断:你有可能是网络沉迷者。一项数据显示,国内外中小学网络沉迷者所占比例为8%—13%,上海为8%,香港为10%左右;重度患者的比例都在2%—3%。

为什么对家人的牵挂比不上一个偷菜游戏?网络的沉迷足可以让人生如此荒诞? “同在公益网戒”发起人,湛师媒体素养教育研究所所长、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后王国珍说,重度的网络沉迷者有这种行为不足为奇,甚至有些会有攻击性行为,对所有人都不理不睬,遇到不如意事会大声咆哮,所以,要提防轻度网络沉迷者转成重度,就要及早介入,及早关怀,否则,他们真的会这样从你的视野中“消失”。

“同在公益网戒”倡导团队帮扶

“同在公益网戒”网站(http://202.192.128.41/tzgywj)2011年12月上线,“同在”取意“与你同在”。服务对象为湛师学生、教育研究院的合作学校(职校、中小学等),以及社会上部分需要帮助的网络沉迷者。

在网站的一个宣传短片上,一个孤独的身影出现,片中打出字幕:

“吃饭一个人

在图书馆一个人

我不喜欢一个人

但却孤单一个

你能明白我的感觉

……

我在网络中得到安慰

……”

手机铃声响起,不同的面孔,不同的声音响起:

“我们一起去跑步

我们一起去打饭

我们一起去图书馆”

笑容开始绽开在脸上,孤独的身影不再孤单。

王国珍说,宣传短片源自他们的一段真实帮教经历。

“我们不主张叫网瘾患者,更倾向于与叫网络沉迷者,因为这种称呼更容易说明他们的精神状态而不是乱扣帽子加强他们的负罪感。”

王国珍说,他们主张偏向人本主义的疗法,主张通过加强受助者个人的关怀,确立他的信心,价值观,以建立他正常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像上面提到的无声消失还在偷菜的同学让人心痛,事实上更多的网络沉迷者,如果没有介入,最终的结果就是退学。

因为网络沉迷者并不愿意自己主动到心理咨询中心这样的地方去,所以王国珍的团队工作方式是发动同学,根据一些特征作出判断,见一个帮一个。为了让有网瘾的青少年自愿地接受帮助,志愿者们通过找到网络沉迷者的同学、舍友、好朋友,通过对他们的探访,初步了解基本情况,然后通过交朋友的方式,慢慢劝导他们离开网络、离开游戏。参加志愿活动的同学分成不同的组别,有的叫“小红帽”,有的叫“无艳组”啊什么的,都是他们自己取的名字。虽然“同在公益网戒”2011年12月初才上线,但事实上活动一直在做。有时是一个组帮一个人,有时会组成一个团队专门帮扶,像宣传片中出现的不同面孔,就是一个团队的同学。

王国珍表示下学期将举办更多的网戒公益活动,培训更多的学生志愿者,向一些沉迷网络者提供网戒志愿服务。王国珍说:“我在新加坡跟着导师作了很多学术研究,但我私底下也在想,这样的学术论文看到的有几个呢?如何把我们的科研成果跟社会衔接,对社会产生效用,这个可能同样重要。所以我就想,一定要保证做公益的时间。这个才是最有价值的。”

长远之计在于推广网络素养教育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民众不仅需要掌握计算机技能和使用网络的能力,还需有抵制不良信息和不良使用习惯的能力。如今欧美一些国家已经将媒体素养课程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之中,新加坡则采用了教育部鼓励中小学校开设该课程的办法。在采访中,王国珍向记者介绍了新加坡的做法。新加坡的网络监管推行“三合一” 政策:法规制约、行业自律、以及媒体素养教育。“媒体素养”,又称“媒介素养”,主要指对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内容的分辨、质疑和批评能力,以及对媒体内容进行合理使用和理性消费的能力。

1998年,新加坡推出了“家庭上网系统”,以帮助家庭用户过滤掉不良的网络内容。该系统是应新加坡媒体发展管理局要求,由新加坡的网络服务商新电信、星河、太平洋三大公司联合推出的一项公共服务。

需要注意的细节是,该系统虽是网络服务商应政府要求推出的公众服务,却并不是免费的,而是一项低价位的收费服务项目,订费每月每户2新币(约10元人民币)。据悉,新加坡使用“家庭上网系统”这项过渡服务的家庭,还不到2万户。

也就是说,不是由政府单方面地强行过滤掉一些内容,而是给网络用户权力,让其自己决定是否要这项过滤服务。这种做法不仅尊重了用户的选择权,更是对信息自由流动这一现代民主理念的尊重。

在新加坡,屏蔽网站数目不能超过100个,这种措施的背后理念是:政府对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和违法内容持否定态度,但如果一味地依赖“屏蔽”措施,会给人一种“网络安全”的错觉;而且,网站多不胜数,屏蔽技术也非万能;因此,需要寻找其它更有效的网络安全措施。

新加坡认为,要营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长远之计还在于推广网络素养教育,培育网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有鉴于此,王国珍呼吁:将媒体素养教育课程纳入中小学课程。我国可以借鉴新加坡的做法,在课程的时间安排上,量力而行,适当处置,如开课时间为一个学年,或一个学期,甚至一个月(集中培训)。这样既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也避免了人力物力的大量耗费。

至于师资、教材和教育经费等问题的解决,在政府财政无法包揽的情况下,可以集纳社会各方之力。如,中小学可以聘请校外具有一定资质的教育培训机构讲员,前来授课,这样就节省了增设教师编制、开发教材所需的庞大开支。当然,各地教育局需要对培训机构的资质进行认证,以确保媒体素养教育课程的质量能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以上。

王国珍认为,媒体素养教育是信息化时代的一种新的国民素质教育,须集纳社会各方之力,尽快开展,以避免更多网络沉迷者陷入荒诞人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激烈比拼 激情助威
  • “湛江湾1号”公众开放日再加场!
  • 中法画家携手描绘“鲜美湛江”
  • 萌娃看全运,散打擂台边的别样亲子课
  • 湛江开展 “绿色办赛十五运 垃圾分类我先行”宣传活动
  • 龙争虎斗 八方武杰会港城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