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演一台戏,集唱念做打于身。在湛江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中,吴川单人木偶以“一根扁担挑走一台戏”的特点独树一帜。

老艺人李光的拿手好戏
日前,记者在吴川市长岐镇东冲村,领略了别具风情的单人木偶戏表演。一桌一椅,拉上帷幕,一个微型舞台已经搭成。 73岁的老艺人李光利索地爬上舞台。一切准备就序后,打开CD机播放配乐,随着木偶出场,老人咿啊的唱腔也响起。木偶戏表演开始了。《藤牌对马》是李光的拿手好戏。但见两个偶人一人持藤牌,一个拿马叉,叉来牌挡,叉收牌扫,酣战数十回合,打斗场面精彩,招式变化多端,富有节奏感。《藤牌对马》原是军中教练课目,它的一招一式皆从军队实践出发,表现藤牌兵、马叉、长枪和骑兵联合布阵的攻守战术。相传这与三国时蜀相诸葛亮远征南蛮村有关,南蛮藤甲兵一手握藤牌,一手握刀,所向无敌,使蜀军受阻,无法前进。于是诸葛亮设计伏兵诱敌,火烧藤甲兵,后来汉军就学习南蛮军的技艺,设计了《藤牌对马》练习。《藤牌对马》被编成了木偶戏搬上舞台,并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经典剧目。最让李光感到自豪的是,虽然年事已高,他仍然能将这场打斗演绎得精彩绝伦,活灵活现。精彩处,掌声笑声响起,记者这才发现,他家的门外早已聚集了许多赶来看热闹的乡亲。李光从18岁开始演单人木偶戏,今年已经50个头年,他的经典剧目《岳飞传》、《三打桃花山》、《五虎平西》、《薛仁贵征西》力演不衰,1988年凭着《三打桃花山》荣获广东首届民间艺术节一等奖。
演出市场逐步萎缩,木偶艺术传承难
据《吴川县志》记载,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吴川民间已经盛行单人木偶戏。但这种独特的地方剧种,因为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演出市场正日渐萎缩。和其他剧种相比,单人木偶戏显得更简单、灵活。由于演出范围多在吴川、电白、化州一带,而演出道具简单轻便,过去艺人赶场时只需肩挑一担箱出门,担的一头装着木偶,另一箱装着锣鼓等配乐。舞台很简单,只需一块空地,摆一张方桌。一场戏一个人自演自唱,有时还根据角色变换腔调,台上看似孤单,台上却看得热闹。 “现在外出演戏不必再肩挑了,打个三摩或者让对方来接上便走。”李光说。春节期间是演出的黄金时段,今年正月,李光在电白和吴川等地演了6场戏,一场500元。“家里添孙子,走不开,按往年,春节期间能演20多场。” 春节的演出市场改变不了这种民间剧种的生存困境。据了解,作为一种神诞戏,单人木偶戏的演出有明显的应节性,正月过后,木偶艺人会把木偶放在一边,各自为生计忙活,打工的打工,种地的种地,等待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的演出邀请。 “年轻人都看电影、看电视和上网了,对于种木偶剧不感兴趣,观众都是一些50岁以上的人。”李光说。观众的断层意味着,再过若干年,这种民间剧种也许会因为无人观看而销声匿迹。此外,演出市场萎缩,演戏不赚钱,吸引不了年轻人学,传承是个问题。别人家不说,就说他的几个孩子,除了老二从小跟他下乡演戏得了点真传,偶尔会跟老父亲外出演戏搭个帮手,其余的孩子对木偶戏毫无兴趣。让李光感到欣慰的是,他早几年还收的两个徒弟 虽然都年过半百,总算是后继有人。
老艺术也要注入时代气息
李光表演的单人木偶戏以吴川话作唱腔,演出蓝本源于家中那堆旧书,如《包公奇案》、《说岳全说》、《薛仁贵征西》、《九命奇冤》、《杨家将》、《三侠闹京都》等。这些旧书早已泛黄甚至残破,想必主人翻阅无数遍,早将故事烂熟于胸,所以才能在演出时张口便唱,大白话,乡亲才听得懂。为了便于传承,他甚至将书中的故事编成七字句,分段分节,编成剧本。演了50年戏,木偶已经一换再换,剧目还是当年的那几出。老艺人钟爱艺术之心可鉴,可是,任何一种表演艺术,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焕发生机。传统艺术要传承,必须在传承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曾有湛江学子组成调研组,在民间做过一次关于木偶戏的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老人对木偶戏有感情,而年青人只钟情于歌舞、电影以及电视剧。 “传统曲目缺乏时代气息,也许这是抓不住年轻人的原因。”吴川民俗专家肖康华说。如何顺应潮流进行创新?有民俗专家说起广州木偶剧的一些做法,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据称,广州的木偶戏剧从粤西地区传入,本是一脉相传,但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两者有了很多在区别,前者在在造型、化妆、头饰上都更具时代感,比如“杜丽娘”的发饰造型借鉴了《红楼梦》的钱币头,显得靓丽时尚。在剧目编排上,也推出了一些经典儿童剧目,吸引新一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