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榕树文学社师生在一起研究文学报刊。 周铁军 摄

春蕾文学社社员在全国100多家报刊上发表作品。 (春蕾 供)
廉江市的中学生校园文学如雨后春笋,近年来出现了蓬勃上升的势头,一批初出茅庐者,不但敢于在本地“弄潮”,而且向省内和国内各大报纸、刊物频频投稿,多有收获,令人兴奋。该市中学生校园文学作品结集出书,题为《小荷才露尖尖角》,廉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李伟在该书《序》中道:“我相信,这些佼佼者中,一定会有不少懂得扬长避短、不断吐故纳新、善于博采众长者,日后会成为通过文学殿堂独木桥的幸运儿。”
校园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
廉江市中学生校园文学创作的勃兴,得益于各中学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倾力支持,舍得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立了各具特色的文学社团,春蕾文学社、小榕树文学社、玉兰文学社等一批校园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廉江各大校园。
廉江三中春蕾文学社创办于1998年,现有500名社员和8名指导老师,出版《春蕾》报50多期,据不完全统计,社员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130余篇,其中国家级的90多篇,不少社员考上各类高等院校,语文学科竞赛成绩斐然,春蕾文学社先后获得“中国百佳校园文学社团”等称号,《春蕾》报多次被评为“全国中学生文学社优秀社报刊”;廉江中学玉兰文学社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该社形成良好的文学氛围,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文学新人,先后有300多篇文章在省市各类刊物上发表,学生和社员们参加全国各类文学创作比赛,有100多篇文章获得国家级奖励,其中,李鸿倩的长篇小说《近水楼台先得月》由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林显璋荣获全国一等奖(当年广东仅七人获此殊荣);廉江二中小榕树文学社十多年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文学新秀,他们的数百篇优秀作品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该社被中华校园作家协会以及全国校园联谊会共同评为“全国百佳校园文学社”。这样的文学社团在廉江比比皆是,如新竹文学社、扬帆文学社、朝阳文学社、九洲江文学社等也成绩斐然。
各中学选派了一批具有能力的指导老师,指导文学社开展创作研讨活动,定期出版文学刊物,将大量热心文学创作的中学生凝聚在一块,探索通向文学金字塔之路。
文学社吸引文学青年
春蕾文学社在廉江颇有名气,廉江三中成立春蕾文学社,组建各种兴趣小组,搞活第二课堂,为文学艺术爱好者提供练笔的广阔天地,活跃校园文化气氛。学校把办好文学社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渠道来抓,从人力安排、资金来源、办公场所、活动场地等都给予照顾和支持,并对文学社的工作提出具体的要求和意见。打造了校园文学品牌,擦亮了“中国校园文学杂志社粤西记者站”、“春蕾文学社”和“特长教育”这三块品牌。该校学生向往文学社,积极参与文学社活动,很多作品在各地刊物发表,并获得各项奖励。
廉江二中的小榕树文学社现有180多名社员,是在成千名报名的学生中选拔入社的。每年5到6月份,该校开展“校园杯”作文大赛,由小榕树文学社进行组织和初审,指导老师复审,获奖文章刊登在校刊上。中学生们创作热情很高,踊跃投稿,每期都会收到数百篇征文。该校每学期出一期校刊《小榕树》,有时另加副刊,由文学社编辑排版。每个社员一周投一次稿,编辑部写批语回复,每学期进行表彰。小榕树文学社经常进行文学讲座,请校内外著名老师演讲。社员们到塘山岭等地采风,到廉江市福利院慰问。小榕树文学社社长陈武斯告诉记者:“廉江市各文学社之间经常进行文学交流、联谊和写作交流,活动开展得很有声色。”
清新的校园文学作品
校园文学创作题材多为作者熟悉的生活、身边的人和事,作品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感情。学习、学校、老师、家乡、亲情、友情、爱情,是社员们写作的主题。陈浩的《一段时光的指纹》叙述了他成长的过程,有学习的进步与退步,有成长的快乐与烦恼,有亲情与爱情,刻画了青春期的风雨与阳光,一句话“青春期的叛逆像硫酸一般,把我侵蚀得面目全非,我再也不是那个好孩子”,道尽了青春期成长的痛苦。曹诗敏的《我?红橙?信心》叙述了中考不利的我看到圆圆的红橙后重新找到了信心的故事,以小见大,给人启迪。
廉江校园文学创作形式多样,文体多为散文、记叙文、议论文、诗歌。梁辉的散文《悠悠茶香》以茶回忆劳叔,写出劳叔对茶的文化追求。许珊珊的记叙文《粽子飘香》记叙了我和奶奶去摘叶子包糯米的一件事,抒发了对奶奶的怀念。陈少先的议论文《学会自信,成功花开》论述了自信是成功的源泉。文戚的诗《怀念蔗花》表达了对蔗花的喜爱和对童年的留恋。连秋霞的《给同龄人的一封信》以信的方式写出了对友情的渴望,别出心裁。李鸿倩的长篇小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叙述了明代一对洒脱倜傥的青年与富家女袅袅曲折缠绵的爱情故事,弥补了廉江校园文学中小说比较少的缺陷。
廉江三中春蕾文学社指导老师关维红说:“中学生的活动范围有限,人生经验比较少,体验比较少,他们比较单纯,有着纯真的理想和梦想,有着对美好生活的热情和渴望,他们的文学作品像雨后春笋一样,新鲜、清新、清香,略显稚嫩。”正是带着跨入“文学圣地”的理想,校园文学社成为了青年学生的挚爱,在这平台里,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文学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