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月二,龙抬头”,每年这天,廉江吉水镇街闹年例,富有传奇色彩的吉水飘色队上街巡游,驱疫纳祥,场面甚为壮观。
2月23日,记者专程前往吉水看年例,一睹木偶飘色的风彩。
吉水镇位于九洲江的冲积平原,街圩面积不大,但透着老城区的烟火气息。
巡游队伍一早在庙前做准备,中午11:00,鸣锣开道,舞龙队、醒狮队、飘色队、烧猪祉福和神像上街。游春队伍所经之道,沿街商铺早已备好长长的鞭炮,一时间,鞭炮声不断,硝烟弥漫,场面甚是壮观。巡游队伍所过之处,遍地殷红,甚是喜庆。
作为一种群众性的民俗活动,吉水年例以祈福纳祥为主,堆一座“包山“是必不可少的。包山由数十个精面做成的包子堆成,意喻五谷丰登;白面,意喻廉洁、是非分明;白面上的点红,意喻吉祥。
巡游队伍中最显眼的,当属那十几板飘色。乍看之下,那些扮相俏丽,衣袂飘飞,凌空而立的,惊为天人。细看之下,方晓这是一些木偶人,只因栩栩如生,几让人以假乱真。
这就是吉水木偶飘色,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飘色队队长梁光告诉记者,吉水木偶飘色与明朝清官海瑞有着莫大的渊源,梁族族谱中的梁逵,是海瑞的恩师,相传海瑞为官期间曾两次到吉水探望恩师,后人用木偶飘色来纪念这段佳话。
每年农历二月二是吉水一年中最隆重、参加人数最多的伯公巡游日,木偶飘色上街巡游,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四季平安、吉庆祥和。这种习俗从明清年间流传至今,400多年长盛不衰。
清朝后期,人们抬着各种名样神像和木偶戏艺人手持木偶参与巡游祈祷活动,人神共乐。文革时期,木偶飘色一度被中断。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为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传承民间文化艺术,梁光、全以光、梁炳葵根据老人的回忆,对飘色进行重新编排,自己设计、绘图、焊接、施工,于1993年重新上街巡游,古老的民俗文化得以再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