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妆。 张锋锋 摄

卸妆。 张锋锋 摄

“八仙过海”。 欧晓然 摄
自小制陶 练就功底
黎明是梅菉街道瓦窑人。瓦窑是吴川泥塑、飘色的发源地。他从小在父亲经营的陶瓷小作坊学习制作工艺。后来凭着掌握较高的技术,被招考入国营吴川县陶瓷厂,负责画花、设计花模——松菊兰竹、飞禽鱼虾,无一不能,或是色泽艳丽、或是典雅古朴。这为他日后设计飘色、扮靓飘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醉心钻研 破解奥秘
黎明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见识飘色是在1946年新春。当时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第一个春节,瓦窑村群众请来祖籍该村后迁到黄坡镇的艺人陈寿全制作几板飘色,到梅菉巡游。那一板板“飘”起来的飘色,扮相可爱,着装靓丽,飘色所到之处,人们争相观看,叹为观止。飘色的神奇,令黎明跟着飘色游行队伍,走了很远很远,一路思考:那个“色仔”怎能站在一条莲藕、一枝花梗上呢?若说是假人吧?那小孩子又眨眼挥手,不会是假的。这引起了黎明的浓厚兴趣,欲拜师学艺,寻找其中奥秘。
上世纪5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飘色制作一度中断。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吴川的“飘色、泥塑、花桥”等民间艺术得到了复苏。1981年,陈寿全到瓦窑村协助制作飘色。黎明向陈师傅讨教了飘色的制作要领,终于了解到“飘色”是由一根隐蔽着的“ 色梗”支撑,依靠力学的原理,加上美学装扮而成。
《仙姬送子》 旗开得胜
1982年,悟性特好的黎明能自行设计制作飘色,且敢于突破。他经过深思熟虑,创新设计了一板飘色——《仙姬送子》,在元宵节游行。竹枝上坐着慈祥美艳的仙女,她高举起怀里的男娃娃,孩子手持洁瓶,时不时洒下丝丝纯洁的甘霖,落在观众的脸庞、手上,甜滋滋的。这板寓意吉祥的飘色游到哪里,哪里就人头攒动,欢声如潮。
黎明扮演飘色的技巧,在吴川传扬,引起梅岭村(与瓦窑村为友好村庄)干部的关注。干部多次请他来协助制作飘色。自1983年起,黎明来到梅岭村担任飘色队艺术指导,继续苦心扮靓飘色,技艺大进。
突破传统 推陈出新
飘色看似简单,但蕴藏着深奥的理论。如何推陈出新,需要力学、美学、绘画、服装等知识,成功的飘色,是一台小型的舞台艺术,情节、语言、动作均在内涵中,于无声处胜有声。
1984年,黎明突破传统的“一屏一飘”的制作模式,大胆制作了“一屏两飘”参加元宵巡游。《盗灵芝》中美丽的白素贞为救许仙,与童子展开争夺战,把故事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双鞭女侠》,英姿飒爽的女侠,两手挥鞭,横扫恶人,为民除害……
一次,梅岭飘色队在茂名市荔枝节的游行表演中,其飘色吸引了众多游客欣赏。黎明在队伍中听到有游客指着一板飘色说:“看看这飘色上的女子的脚板,三寸金莲,现在谁有这样的小脚,一看就知是假的啦。”黎明为此大受启发。于是他把“金莲鞋”换成常见的鞋,使飘色的着装真实可信。
30年来,梅岭飘色在梅菉元宵节巡游的数量从1981年的4板,增加到现在的36板。造型也不断创新,焕发生机。从一屏一飘、一屏两飘,发展到了一屏九飘、两屏三飘、两屏十一飘,名气越来越大。
1991年和1997年,梅岭飘色两度晋京表演;2005年首届广东省飘色大赛中,梅岭飘色获得银奖;2006年“鼎龙杯”中国飘色艺术汇演,梅岭飘色获得金奖;2008年又获第七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暨“山花奖”中国民间飘色(抬阁)艺术展演金奖、银奖。从2006年起,梅岭飘色连续5年赴香港参加庆祝回归大巡游表演,让“民间艺术之乡”吴川美名远扬。
以画代绣 “包公”出彩
1996年春节期间,梅岭飘色队接到元宵节到湛江海滨宾馆参加民间艺术迎春巡展的邀请。当时正热播电视连续剧《包青天》,包公查案的故事成了群众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正月初十,梅岭飘色队决定以此为题材,塑造飘色。很快,黎明师傅就设计出了“两屏五飘”的《包青天》图纸,大家看了都认为很好,但短短的几天,如何制作包公、展昭等7人的服饰呢?要绣花、镶珠,要做帽子、马匹,谈何容易啊。
说干就干,黎明设计出服饰,让裁缝师傅缝制衣服,7套官服,工作量大,时间紧迫,无法描龙绣凤。黎明便在缝好的衣服上,用油漆颜料画上图案。使包公黑蟒袍上的“金龙”栩栩如生,还有王朝、马汉等六人的衣服,都由黎明按电视上的服饰,描上花纹图案,“绣”得得心应手,如期完成了衣物服饰的制作。
当这板《包青天》飘色亮相时,有如真的包公出巡驾到,观众情不自禁地呼喊“开铡……开铡……”。
不计名利 帮助同行
2008年,第七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暨“山花奖”中国民间飘色(抬阁)艺术展演与评奖活动,在广州番禺沙湾镇举行。沙湾飘色享有盛名,又是广东音乐的发祥地之一,《赛龙夺锦》、《雨打芭蕉》等名曲,就出自沙湾。
那次大赛,沙湾镇的飘色艺术家欲以《赛龙夺锦》为题材,制作反映水乡特色的高艺术水准的飘色。为寻求艺术上的突破,他们想到了获上届山花金奖的梅岭飘色队,想到了黎明。而当时梅岭飘色队正在精心设计飘色,冲击大奖呢。获悉沙湾的情况后,梅岭社区党支书朱康振让黎明与杨华康、孙康福等几位技术人员前往沙湾助阵。黎明他们和当地飘色艺术家交流意见,在两只竞渡的龙舟上,设计了一屏九飘的飘色,11个“音乐家”共同演奏《赛龙夺锦》,旁边有22个人在划船竞赛,龙舟外还有少女组成的波浪队伍,场面气势宏大,配合巧妙。该板飘色无论设计创意、表现内涵,还是力学上的创新,都属上乘佳作,博得了评委、观众赞赏,一举夺得了金奖。在协助沙湾设计飘色的同时,黎明又苦心经营梅岭飘色,使“六国封相”摘得展演金奖、“奥运英雄”获得展演银奖。
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2000年, 吴川市梅菉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飘色)艺术之乡”;2008年,吴川飘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经过黎明师傅多年的传帮带,杨华康、孙华福、陈亚炎、英亚权、欧亚成、杨荣进、彭为民、谭扬东、邓里华、谭亚常、林瑞玉、李华燕等一批民间艺人也逐渐成长起来,为吴川飘色的制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黎明希望——往后的飘色,越“飘”越有神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