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生手捧从“幸福厨房”出来的午餐,脸上笑开了花。图/记者欧阳泽
终于放学啦,廉江雅塘高山下小学的28个孩子说笑着走进学校的新厨房,从老师手里接过热气腾腾的饭菜,一脸的满足——这就是孩子们的“幸福厨房”。昨天上午11点,记者也来到这里,感受这份快乐。
据了解,廉江雅塘高山下小学的“幸福厨房”是廉江市唯一一家,在今年1月8日正式成立。该校的宣恩志校长介绍,它属于团省委联合省教育厅等单位联合推出的公益项目,旨在帮助学校建设标准厨房,让中午留校的贫困乡村孩子吃上新鲜热菜。目前,我省已经在韶关、梅州、湛江、清远等4个地级市推行了10个“幸福厨房”的试点,其中湛江共有遂溪、廉江两个点。
厨具一应俱全 老师掌大勺
高山下小学设于雅塘镇高山下村,交通不便,部分孩子上学要花费大量时间。为节省时间,他们中午不回家,只能吃早已冷掉的自带饭菜。所幸的是这一切从今年起就有了改变,学校开设了“幸福厨房”,住得较远的孩子也能吃上热饭热菜了。
“幸福厨房”设在一楼,面积约50平方米,墙壁雪白,地板铺着米色的瓷砖,洗碗池、灶台干净整洁,消毒碗柜、开水器、冰箱、电饭锅、燃气灶等电器一应俱全。在靠近门的地方,放着一个不锈钢的大架子,上面几层摆着统一配备的学生饭盒。在最下层,摆着几个塑料筐,里面装满了蒜苗、萝卜、香菜、白菜等蔬菜。校长宣恩志介绍说:“学生从家里带米、蔬菜到学校,学校免费为学生煮好,老师们再统一分发。”
在中午11时50分,记者闻到从“幸福厨房”飘出了阵阵食物的香气。此时,在厨房正中央的两张大圆桌上摆了四个洗脸盆般的大菜盆,盛满煮好的土豆丝、白菜、通心菜、生菜等,炉火旺盛的灶上还有一锅猪肉在“嘟噜嘟噜”地冒着气泡,整个厨房笼罩在一片热情而欢快的氛围中。
乡下的老师都是多面手,既要拿得稳教鞭,又要掌得住大勺。几位年轻的女老师正在厨房里忙碌着。“学校没有专职的厨工,做饭是我们老师轮流来,一共15个老师,两人值一次班。”教四年级的陈老师正娴熟地给锅里的菜调味,她笑着说:“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厨艺倒是提高了不少。”据陈老师介绍,她班里学生大都是来自附近的农村,个别学生家里离学校很远,其中最远的住在椒头村,走路来回一趟要花大约一个小时,中午根本赶不及回家吃饭。
据了解,高山下小学先前就有给学生开灶,但由于资金限制,条件十分简陋,煮饭用的是柴灶,常年烟熏火燎,很不方便,更别说冰箱、开水器等高档的电器了。但“幸福厨房”就不同了,有项目提供的三万元资金支持,学校厨房的条件改善了不少,中午在校吃饭的学生也更多了,“学生吃得开心,我们老师也感到高兴!”
暖胃又暖心 开饭的学生共有30多个
据了解,该小学约有250多名学生,中午在学校“幸福厨房”开饭的有30多个。上了一个上午的课,孩子们都饿坏了,脸上都流露出渴望的神情。两个老师拿着勺子将白饭和菜分到孩子手中。记者看到,每个饭盒里都装了两道素菜和一份猪肉,装了大半盒,份量十足。
厨房里没有吃饭的桌椅,领到饭的孩子都很自觉地走到外面,坐在操场边上的台阶上,或是大树下,三五成群,围成一个个圈,一只手捧着饭盒,一手拿着勺子,就这样大口大口的吃起来。不过也有例外的情况,其中的一个正读学前班的孩子,个子特别小,捧不住饭盒,老师们就拿出一张塑料凳子给他当饭桌,他就这样站着吃,舀起饭菜放到嘴里,还调皮地四处张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