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说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我市多间学校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执行教育部《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规定》,大力推进大课间活动。我想了解一下,在全市两千多间中小学校中,有多少学校推行了大课间? ——杨家长
市二十五小 阳光体育活力四射
“日前,我们全校3046位学生和老师一起跳亚运助威操,有趣吧?”市二十五小四(1)班李玥桐向记者描述学校大课间的“壮观”场景。她告诉记者,他们的课间活动丰富多彩,有亚运助威操、兔子舞、《nobody》、花样绳、踢毽球等。
“大课间刚提出时,对于场地该如何规划,我们也很苦恼。但自我校本学期正式把大课间编入课程表后,发现场地窄小并不是根本问题,而是要全校老师意识到参与活动有益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把每天一小时阳光体育活动纳入班级评比和班主任、体育教师工作考核内容。”
市二十五小殷校长说,为了让全校学生都积极参与活动,该校通过举行全校性课间集体舞比赛,掀起学生的热情。科学安排场地,采取分年级轮流“上阵”,户外、室内的全部学生都同时“动”起来。“过去的大课间是班主任带领,很不现实,现在采取上第二课堂的科任老师顺便带领学生。我常常强调,大课间人人参与,老师要‘跑’出办公室。大课间也是上课,落实大课间责任制,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大大提高了老师的责任感。”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有些老师也把自己从教室和办公室“释放”出来。日复一日的教学、繁忙的备课和批改作业让不少老师都倍感教学的繁琐与单调,自从有了大课间,不少老师都感到“青春”也跟着动起来了。
市五小 魅力竹竿舞跳出“民族风”
竹竿的敲击声铿锵有力、清脆悦耳,每组四名孩子手中的八支竹竿有节奏地开合着,其他孩子兴奋地在竹竿间熟练地踏着整齐的步伐,随着欢快的节拍,迈着轻盈的脚步,穿梭在竹竿间,就像一只只飞舞的小蝴蝶,快乐溢于言表……市第五小学的学生们在大课间跳起了竹竿舞。
“竹竿舞原本是黎族、佤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特有的一种舞蹈,这种集艺术、体育和民俗风情于一体的活动简单易学,深受同学们的喜爱。跳竹竿舞不仅锻炼身体,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还可以陶冶情操。通过跳竹竿舞,孩子们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也有了切身的体验和感受,把民族传统‘竹竿舞’引进大课间,给孩子的校园生活增添了几分乐趣。”市第五小黄校长笑道。
“我们是小孩子,本来就喜欢玩,大课间有足够的时间让我们玩,心里安定,上课也专心了。”五(2)班覃影说道。而周老师认为,学生收获了健康,老师也收获了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摇绳时,感觉和学生贴近了好多,我们之间没有距离感。大课间不仅是学生的快乐,我们老师也乐在其中。”
“我不希望大课间是一阵风,我要实实在在的开展。”黄校长打算将充实大课间的内容,把球和体操组合一起,创编篮球操或排球操,努力为体育活动的开展注入新的活力。"
麻雀学校 运动训练“打游击战”
记者来到一间“一园两校”的学校,小学部和中学部共约1200个学生,活动场地非常小。然而学生对活动的热爱丝毫不减,课间铃一响,不少学生走到操场上踢毽子。“孩子们喜欢活动,但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课间活动只能循环式开展。初三学生的200米冲刺训练前期在校园,后期到霞山体育场。”该校校长告诉记者,活动对学生的身体有益,但校园活动场地实在太小,想改进都无法,希望政府能帮助。
“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锻炼?不可能实施的,我们学校场地太小,连早操都要轮流分开做。”该校体育老师摇头说。
家住霞山友谊路的初三生小宇告诉记者,从本学期开始,每周的其中一堂体育课,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离学校约2公里的霞山体育场进行冲刺训练。记者看到,学生们有的骑单车,有的步行,有5位女生步行到东风市场,上了一辆三轮车。
放学后,小宇和几位同学拿着篮球,正商讨到哪间学校去练球技。
“你们学校怎么不在学校打篮球呢?”记者问。
“校园太小,不能打篮球,我们只能‘打游击战’,六中、二十小、二十一中,我们都去过。”小宇说,体育运动可以增强体质,又能提高体育考试成绩。
“早在两年前,我学校就有开展的大课间,上午的课间活动控制在20分钟,现在30分钟,在眼保建操和课间餐后,学生们便开始活动。第三堂课也是活动课,内容只有跳绳、扔沙包。”另一所小学的校长说,学校小,不到300平方米的活动场所难以容纳500多学生一起活动,因此大课间活动难以顺利进行,加上学校的经费紧张,活动器材都是学生自带。
采访当天,记者看到有两个班正在上体育课。“两个班就把操场挤爆了。之前学校也有大课间的方案,也实施过,但场地实在太小了。现在的孩子以学习语、数、英为主,家长也认为只有好成绩才能考进名校。为什么要开展大课间?就是全市中小学生体质下降,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和大课间活动有可能把中小学生的体质提高,有助他们体质测试达标。”一位体育老师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