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不种田,却搞起了大机械!近日,记者到麻章城家村采访时了解到,这个不到2000人的小村,竟然拥有130台工程机械,租赁业务遍布全国。当地村民凭借自己的胆识和智慧,从1992年开始进入工程机械租赁市场,闯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致富路。
投资43万
两年赚得第一桶金
符华福是土生土长的麻章人,也是当地舞狮队队长,年轻时,他领着青年人习武健身,走南闯北,既磨练出了坚毅的品格,也锻造出一颗“不安分”的心。
“在外面干,虽说能够糊口,生活却过得平淡乏味。”闯荡多年的符华福决定回乡创业。细心的他发现,1992年的麻章竟然没有钩机,虽然工地在湛江遍地开花,但都是人工作业,一个大胆的想法涌上心头:买台钩机在湛江出租。
一台钩机要花40多万元,这一大笔钱从何而来?符华福决定和亲戚合伙干,东拼西凑之下,符华福以43万元的价格购得一台崭新的钩机。
钩机少、工地多,初涉机械租赁市场,符华福便尝到了甜头。“当时,租赁钩机一个月4到5万元,除去油费和日常保养,每天都能赚上千元。一年多下来,钩机投资便已回本。”符华福说。
1993年,在赚得第一桶金后,他与合伙人分开,回到城家村邀约乡亲6人,又买了2台钩机。
工程机械租赁生意,渐渐在这个小村里火了起来。
种子效应
机械租赁“滚雪球”发展
随着生意规模的扩大,1994年,与符华福合伙的6名乡邻决定自立门户,寻找新的合作伙伴。他们如同种子一样,在城家村播撒开来,各自领着亲戚和村民干起机械租赁生意。
一人带一人,在“滚雪球”的发展模式下,村里从事机械租赁的人越来越多。为了让更多人参与进来,符华福还提出“传帮带”的想法:村民每购买一台工程机械,就在村中挑选一位青年作为司机。许多农村年轻人因此得到了外出就业的机会。
如今,村中90%的村民都在从事与工程机械有关的工作。城家村的工程机械数量和种类也越来越多。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该村已有吊车、钩机、大型运输车、推土机、压路机等,机械种类几乎涵盖了工程建设各个领域,数量也达数十台。
随着机械数量的增加,村民们发现,湛江的工程机械租赁市场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呈现出僧多粥少的局面。
瞄准外地
工程机械跨省“淘金”
目光敏锐的城家村村民瞄准了外地市场。
“1997年,重庆开始建设直辖市,工地遍地开花,且山地特别多,工程机械需求非常大。”符华福告诉记者,1997年他带着四台机械和几个老乡,只身闯荡重庆,成为工程机械跨省“淘金”的第一人。
在重庆,他的机器一天也没有闲着,大小工地抢着要。有的工地一要就是数十台。
工程机械租赁在重庆干得红红火火,城家村村民也尝到了甜头,纷纷把目光投向其他省市。村民们渐渐发现,走出去,工程机械租赁有更广阔的天地。十多年来,城家村的工程机械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目前,仅重庆一地就有40余台在紧张施工,四川、贵州、广西也有20余台,云南有10余台。符华福自己的5台钩机也正在珠海施工。
如今,像符华福一样,自己在麻章,机械在外地,仅靠电话遥控指挥的“老板”比比皆是。“仅靠自己是干不了大事业的。”符华福说,麻章人在外打拼都非常团结,大家信息共享,建有自己的维修、保养基地,村民们坐在家中,就能享受机械租赁带来的收益。
带动就业
三份收入促农民致富
随着工程机械生意的扩大,城家村青壮劳力纷纷加入。
“人人靠劳动致富,村里形成了良好风气,年轻人不干活,留在家里‘啃老’,就会被瞧不起。”符华福说,年轻人不能依靠父母,必须走出去。吃父母的,不行。“啃老”,更要不得。如今,城家村人人上岗就业,有的做了老板,有的当起了司机。没有出现一位待业青年。
大量劳力外出,村里的土地怎么办?村干部搞起了“土地流转”。村里将土地连片出租,承包给花卉公司,租金分发给村民,留守的妇女则在花卉公司打工。昔日的农民都洗脚上田“淘金”。
现在,城家村村民都有三份收入:地租收入、机械租赁收入以及给花卉公司打工收入。当地村干部介绍,全村几乎没有贫困户,村民纷纷走上了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