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新闻网讯:昨日下午,北京大学艺术系翁剑青教授受湛师美术学院邀请到湛师图书馆学术报告厅进行了以“城市生态文化与当代公共艺术”主题的学术演讲,名师的演讲受到广大学生,尤其是美术设计学生的追捧。
所谓城市生态,即社会物与物之间相互依存及有机循环的整体关系,而公共艺术则是社会的艺术,是由艺术家为某个既定的特殊公共空间所创作的作品或者设计。那么两者统一起来的题目就是对社会公共空间及其艺术的研究。如果还不理解,没关系,看看城市公共艺术雕塑“深圳人的一天”吧!
翁教授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不可避免地开始想得到文化层面的满足。而公共空间的艺术相对于传统画廊、博物馆等具有更大众的意义,它增加了城市的精神财富,是一个城市成熟发展的标志。另外,公共艺术的存在意义还在于它能够通过改变所在地点的景观,突出某些特质而唤起人们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与认识,表达社区或城市的历史与价值。
对于公共艺术的作品,翁教授更是古今中外,如数家珍。法国维莱特公园《脚踏车的构建》、神户大地震避难所院子设计、北京城南金鱼池、成都活水公园、广州时代玫瑰园社区……翁教授逐个分析,带领同学们从这些公共艺术品中领略设计的独特魅力。如《脚踏车的构建》想象大胆,远远看去,游人像极了小人国的居民,使人眼前一亮。
对于国内某些不结合自身城市特色照搬别人设计导致城市景观趋同的现象,翁教授表示担忧。他认为这样的公共艺术不能体现城市的精神风貌,也不能使居民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因此他建议,公共艺术要结合生活、合理利用旧建筑、提前规划,使公共艺术在构建社会公共文化领域和提升公民整体素质上发挥其重要而定促进作用。
互动环节,翁教授谦称自己只是一个教书匠,来这里和同学们进行互动交流,希望大家积极提问。在翁教授的带动下,同学们积极提问,原定两小时的讲座满足不了求知若渴的同学们,临时被加长到了三小时。
观看了演讲的许多同学都表示翁教授的亲民形象和渊博知识使自己受益匪浅。
链接:翁剑青,1957年生于上海,1982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1994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艺术系,获“平山郁夫奖”,1999至2000年赴日本访问,研究传播学及公共艺术现状,200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1995年起执教于北京大学艺术学系,现任教授,博导,上海大学客座教授。长期从事绘画、综合材料的艺术创作和视觉设计,多次参与国内外艺术展览及策划。学术研究方向为中外公共艺术理论与发展和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历史与理论。主要著述有《形式与意蕴》、《城市公共艺术》、《公共艺术的观念与取向》等,发表有关公共艺术的研究论文20余篇,另有诸多美术作品发表并获奖。2003年获北京大学第九届社会与人文科学优秀成果奖。全国城市雕塑指导委员会艺委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艺委会副秘书长,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策划委员,北京大学校园发展规划委员会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