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工程师周先生:“我爸爸是一位医生,在电视上得知莫言获奖后,今天便连忙叮嘱我来购买莫言的小说《蛙》。”
●市六中王老师:“之前只看过莫言的《红高粱》,对他的其它作品了解不算深,这次来购买莫言的作品,是希望回去后通过阅读而有所启发。”
●市民蔡女士:“来书店,是想给我女儿买点莫言的书,拿诺贝尔文学奖的都是好作家,孩子应该多看这些好作家的好作品。”
几天来,莫言的作品在全国地出现了热销甚至是抢购的现象。记者在市区走访发现,港城市民对于莫言作品的关注也日渐升温,其作品在市内各大小书店出现了销售热。
但热潮下的冷思考,这股“莫言旋风”对于处在不同年龄层的人们来说,意义却不尽相同。
看莫言作品勾起思乡情结
“一直以来,我都喜欢看莫言的作品,我的内心一直盘旋着过去从农村走出来的很多心事和对土地的情感,读他的作品可以梳理我很多纠葛,呈现出过去在农村生活的场景与心境,都让我夜夜唏嘘不已。他的作品是一种生活的印记,一个时代的印记。作品的广度厚度,是无人能企及的。我认为他的作品之前是因为没有很好地传播出去,否则,他早就获得诺贝尔奖了。”湛江师范学院一位老教授说起莫言不无感慨。
立足本土是莫言作品的特色
“莫言的作品我之前阅读得不算太多,但对于其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但据我了解,其实很多南方读者对于莫言都不太熟悉,很多莫言的作品是在中年人中广受欢迎和好评,年轻一代对于莫言这种纯文学式作品的理解和喜爱程度仍有所欠缺”,“60后”文化工作者邓安露说,“莫言的很多作品都立足于高密,其实我们湛江的红土文化的根基也非常深厚,我们更期盼能够有更多的湛江作家能够立足于我们本土,像莫言一样,创作出更多带有湛江特色的好作品。”
中学生读莫言作品须正确引导
而“80后”的语文老师朱劲生告诉记者,其第一次接触莫言的作品是在大学期间,“我是2002年上大学的,那时纯文学好像已经开始边缘化了。大家都比较喜欢韩寒和郭敬明之类的年轻作家,后来,看到莫言的作品,先是《酒国》,后来陆续看了《红高粱》、《檀香刑》等,莫言的作品极具张力,他的作品很多都是带有典型的乡土特色,用一种奇幻、怪诞的手法去表现故事,但对人性、社会的刻画非常深刻,这才是大作家的作品。”
“例如《红高粱》,后来拍成电影了。以抗战为背景,写出了这块土地上的人敢爱敢恨的鲜明特色,对真实的、自然的、甚至带有一些野性的生命力和生命美进行歌颂。莫言的作品,故事是荒诞的,本质是写实的,他用近乎一种邪恶夸张的语言去表现真实的人性。我最喜欢《红高粱》,人性原始的野性美,生存的力量美以及最质朴深厚的爱国精神,让人难忘。”
“‘90后’的学生可能不会喜欢莫言的作品的,但是我们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去鉴赏这些作品里具有永恒价值的东西,当然,现在家长容易跟风,这个反而不利于学生对文学产生兴趣,任何拔苗助长、空中楼阁的做法,肯定是不行的,我们不愿意看到这样的局面。现在学生喜欢流行文化,而莫言、陈忠实这些作家是坚守纯文学阵地的精英作家离他们好像很遥远。而在莫言的作品中,很多都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深度下的问题,中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此类作品的消化是不容易的,家长必须做好相应的正确引导,切勿因为莫言的获奖,而去让孩子去读他的书。”朱老师呼吁。
“90后”不太喜欢纯文学
“之前没听说过莫言,最近他是关注的焦点,我才第一次听说他的名字。”就读市区某中学的“90后”高二学生林同学告诉记者。
当被问及她最喜欢的作家时,林同学冲口而出的则是韩寒和郭敬明。“他们的书比较符合我们年轻人兴趣,我个人不太喜欢纯文学的作品,有时候看这些书会很闷的,也读不懂。”林同学笑了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