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读者解读“莫言旋风”

2012-10-14 11:47 来源:湛江晚报 作者:欧丹丹 李旭君

    ●“80后”工程师周先生:“我爸爸是一位医生,在电视上得知莫言获奖后,今天便连忙叮嘱我来购买莫言的小说《蛙》。”

    ●市六中王老师:“之前只看过莫言的《红高粱》,对他的其它作品了解不算深,这次来购买莫言的作品,是希望回去后通过阅读而有所启发。”

    ●市民蔡女士:“来书店,是想给我女儿买点莫言的书,拿诺贝尔文学奖的都是好作家,孩子应该多看这些好作家的好作品。”

    几天来,莫言的作品在全国地出现了热销甚至是抢购的现象。记者在市区走访发现,港城市民对于莫言作品的关注也日渐升温,其作品在市内各大小书店出现了销售热。

    但热潮下的冷思考,这股“莫言旋风”对于处在不同年龄层的人们来说,意义却不尽相同。

    看莫言作品勾起思乡情结

    “一直以来,我都喜欢看莫言的作品,我的内心一直盘旋着过去从农村走出来的很多心事和对土地的情感,读他的作品可以梳理我很多纠葛,呈现出过去在农村生活的场景与心境,都让我夜夜唏嘘不已。他的作品是一种生活的印记,一个时代的印记。作品的广度厚度,是无人能企及的。我认为他的作品之前是因为没有很好地传播出去,否则,他早就获得诺贝尔奖了。”湛江师范学院一位老教授说起莫言不无感慨。

    立足本土是莫言作品的特色

    “莫言的作品我之前阅读得不算太多,但对于其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但据我了解,其实很多南方读者对于莫言都不太熟悉,很多莫言的作品是在中年人中广受欢迎和好评,年轻一代对于莫言这种纯文学式作品的理解和喜爱程度仍有所欠缺”,“60后”文化工作者邓安露说,“莫言的很多作品都立足于高密,其实我们湛江的红土文化的根基也非常深厚,我们更期盼能够有更多的湛江作家能够立足于我们本土,像莫言一样,创作出更多带有湛江特色的好作品。”

    中学生读莫言作品须正确引导

    而“80后”的语文老师朱劲生告诉记者,其第一次接触莫言的作品是在大学期间,“我是2002年上大学的,那时纯文学好像已经开始边缘化了。大家都比较喜欢韩寒和郭敬明之类的年轻作家,后来,看到莫言的作品,先是《酒国》,后来陆续看了《红高粱》、《檀香刑》等,莫言的作品极具张力,他的作品很多都是带有典型的乡土特色,用一种奇幻、怪诞的手法去表现故事,但对人性、社会的刻画非常深刻,这才是大作家的作品。”

    “例如《红高粱》,后来拍成电影了。以抗战为背景,写出了这块土地上的人敢爱敢恨的鲜明特色,对真实的、自然的、甚至带有一些野性的生命力和生命美进行歌颂。莫言的作品,故事是荒诞的,本质是写实的,他用近乎一种邪恶夸张的语言去表现真实的人性。我最喜欢《红高粱》,人性原始的野性美,生存的力量美以及最质朴深厚的爱国精神,让人难忘。”

    “‘90后’的学生可能不会喜欢莫言的作品的,但是我们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去鉴赏这些作品里具有永恒价值的东西,当然,现在家长容易跟风,这个反而不利于学生对文学产生兴趣,任何拔苗助长、空中楼阁的做法,肯定是不行的,我们不愿意看到这样的局面。现在学生喜欢流行文化,而莫言、陈忠实这些作家是坚守纯文学阵地的精英作家离他们好像很遥远。而在莫言的作品中,很多都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深度下的问题,中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此类作品的消化是不容易的,家长必须做好相应的正确引导,切勿因为莫言的获奖,而去让孩子去读他的书。”朱老师呼吁。

    “90后”不太喜欢纯文学

    “之前没听说过莫言,最近他是关注的焦点,我才第一次听说他的名字。”就读市区某中学的“90后”高二学生林同学告诉记者。

    当被问及她最喜欢的作家时,林同学冲口而出的则是韩寒和郭敬明。“他们的书比较符合我们年轻人兴趣,我个人不太喜欢纯文学的作品,有时候看这些书会很闷的,也读不懂。”林同学笑了笑。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湛江奥体中心举行十五运会武术散打赛事全要素、全流程演练
  • 湛江日报社与市环境卫生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 全红婵“晒”出十五运会照片
  • “警小豚”护航十五运会 湛江公安多维守护赛事平安
  • 万事俱备待开赛
  • 市委社会工作部组织开展十五运城市志愿服务岗前演练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