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周末读书会如期举行。在两个星期之前的周末读书会上,同学们已经围绕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开展了热烈的讨论,此次读书会再次以“千言万语,何若莫言”为主题,老师和同学们畅所欲言,共寻莫言的世界。
电影《红高粱》片段拉开了读书会的序幕。主持人对莫言小说《红高粱》作了简单的介绍之后,同学们开始了激烈的讨论,涵盖了从对小说中使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好处、红高粱是否全小说线索,创作手法以及主题多元等方面。同学们对莫言的作品中的乡土气息,《红高粱》写出了农村人干性、热烈奔放的性格,同时对小说中塑造的敢爱敢恨的女主人公显现出敬佩之情。
宋立民教授表示,关注莫言应该不只看电影改编的《红高粱》,以文学名义消费莫言是一种过度解释与过度消费,对于莫言成为第一位中国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事,我们不必太过于欢欣鼓舞,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中国文学积淀的必然发展成果,因此,诺贝尔奖不再那么神秘。宋教授还说:“文化怀念的同时必定有文化批判,莫言对家乡越热爱,其作品将越走入批判。”而对于山东高密当地政府趁机追逐经济利益的行为,宋立民老师摇头表示很无奈。
随后,赵金钟教授就电影版《红高粱》与莫言原著小说《红高粱家族》的对比发表了见解。他说,电影很多时候都是拔高了原著小说的普世价值,把小说主题淡化,因此不读原著难以读透莫言,难以体验真正的意境。另外,赵金钟教授也认为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是实至名归的,他认为莫言的作品更具威信,而且莫言对语言的驾驭能力是其他作家所不具备的。中国的大家众多,但伟大的作家却少,很多作品都过于概念化了,而像莫言一样具有语言快感和语言选择的作家已经很少见了。他也谈到,在中国作品传入外国的过程中,翻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翻译的成功也是莫言能获奖的原因之一。
接着,熊家良教授也发表了个人的看法,他认为改编后的小说电影大大减弱了小说的批判性、文学性、先锋性,过于商业化的艺术改编实际上是对文学作品的践踏。他说:七、八十年代对奥运会、奥斯卡、诺贝尔奖三个心结的狂喜与向往现在逐渐趋于平淡,而作为中国籍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家莫言当之无愧,莫言的思想撞击力与冲击力是任何人不能媲美的,相比其他作家,莫言作品的风格是独一无二的。同时,他还提醒我们在读一本书的时候,不要拘谨于其中心思想与主题,打开自己的“五感”去拜读一本真正好的作品,会发现它内容简单可是主题却是多元的。任何一个作家,都要有自己一块邮票大小的根据地,这是文学之根。
读书会在高潮迭起中进入了对莫言另外一部作品《生死疲劳》的讨论与分析。同学们也一如既往地迸发出自己独特的思想火花,他们认为该作品中的人物转换是一大亮点,同时具有诙谐性,让自己读起来乐在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