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市大学生参加“三下乡”活动时为当地村民捐物。记者 陈凯杰 摄
每年11月17日是国际大学生节,今年是第67届。昨天,记者走访我市各高校了解大学生们过节的情况。记者发现,在新时期,我市大学生越来越乐意服务社会大众。大学生参与多项公益性服务
记者了解到,我市多所高校均设有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他们服务对象除了老人外,还包括儿童、妇女、残疾人等。
刘翠萍是湛江师范学院2011级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也是一名90后的大学生。从上大学到现在一年的时间里,她主动参加过10余次的义务服务志愿活动,并担任领队。其间,她参加了湛江市第22届服务助残大会活动,市福利院、多个街道社区也留下她的足迹,她服务的老人们都喜欢她。
刘翠萍在市福利院里面的工作是打扫卫生,帮老人、残疾人洗衣服,陪他们聊天。她告诉记者,“有一位伯伯年纪很大,眼睛不好,也不经常说话,性格有些孤僻。我去了好几次才跟他聊上,现在每次到那里我都要专程去看他。我觉得老人们很孤独,很需要我们去关心他们。我知道不少社区里面也有很多‘空巢’老人需要关心,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大学生去关注这些老人。”
谈到大学生节,刘翠萍说:“作为大学生,应该多做一些助人为乐的事情,比如参加志愿活动等。” 大学生“三下乡”志愿活动队服务农村
大学里还有另外一个群体,他们利用寒假暑假的时间把文化、科技、卫生带到农村去,这就是“三下乡”志愿活动队。他们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为村民带去新的信息。
湛江师范学院大四学生小安参加过两次“三下乡”活动,因为从小没有经历过物资的匮乏,所以他对“三下乡”活动感触很深:“我觉得‘三下乡’活动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更帮助了自己。在吴川农村,我们住的是腾出来的教室,灶台也是在室外临时搭建的,碰上下雨天还要饿肚子,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但也很快让我成熟了起来。”
在“三下乡”活动期间,大学生给当地孩子带去了新的学习方法,也给当地人传播了新的科学知识。小安说:“我觉得大学生应该牢记使命,努力去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