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城里村寻古

2012-12-16 16:45 来源:湛江新闻网 作者:刘金凤

    周末,文友相约到吴川乡下采风。驱车穿行于乡野,直到吴阳中学的门牌印入眼帘。

    傍晚的校园很安静,一座老建筑红墙斑驳,青瓦披苔,夕阳下如古稀老者。透过窗棂往里望,时光淹没在幽长的历史长河中。

    这座老建筑是享有盛誉的吴阳学宫,建于元朝,现为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诸多先贤从这座学府中走出:清朝道光三年,一位叫林召棠的学子从这里走出,考取癸未科状元,被道光皇帝安排到翰林院任职,道光十一年任陕甘正,后受聘肇庆府端溪书院主讲15年,为教育事业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清朝咸丰元年,一位叫陈兰彬从这里走出,考取进士,后以留学监督身份率领第一批留学生30人赴美。光绪四年以太常寺卿身份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后奉调回国,历任兵部、礼部侍郎及会试阅卷大臣……

    往事如烟。吴阳学宫经过了明朝的风清朝的雨,其间多次重修,终因保护不力,面积锐减,五殿仅剩其一,寂寥景象令人扼腕。

    所幸,学宫所处的吴阳中学,继续了吴阳学宫教化哺育吴川人才的重任。从吴阳中学出来,霞光满天。当街一条红砖铺成的路,砖色积泥,看起来有些年月了。街道不宽,两边是民居,无论是小洋楼还是红砖砌的平房,都收拾得干净,透着安宁。街边一所红砖房的门开着,一位女子背对着门坐在沙发上,借着自然光捧卷阅读,丝竹般的音符袅袅传出,如同缕缕炊烟,更添得几分宁静。

    现代新建的街区,多是水泥硬底,鲜有红砖铺陈的,眼前这条街巷散发着幽幽古韵,沉淀了多少年历史?友人说,吴阳是吴川县城所在地,城里村位居其中,有着千年历史,文物古迹多,是吴川八景之一,脚下这条老街应是民国时期翻新的。言下之意,我们正穿行于千年古村落,脚踏着民国的文物。

    往街道深处走,又现十多米高的洋式建筑,四周为廊,斑驳的外墙在霞光中犹显雄伟。这座中山纪念堂建于民国年间,为的是提醒国人不忘日本侵华国耻,如今,这座老建筑对于城里村的百姓而言,如同村里的一棵古榕树,和他们共同见证岁月流淌。有些新潮一点的年轻人,喜欢在这里拍照留影;更多的游客过来,也喜欢在此取景,毕竟,在乡间有这样一座巍然的西式建筑并不多见。

    走着走着,忽闻梵音,令人心神宁静。抬头看,是一座城隍庙,时有村民进出其中,一副虔诚。友人介绍说,此城隍庙始建于宋代,前不久,经信众捐资,庙宇修葺一新,千年古迹重放异彩。炊烟升起,街上飘散着家常饭菜的香味,令人食欲大增。正欲返回,见前有一半月拱形门洞,洞高三四米,宽约3米,洞口深幽,红砖砌成。走近细观,城门由砖灰拱筑,顶上草木纵生。这就是南城门,属吴川重点保护文物,见证了吴川从明朝至今的历史。据史书记载,南城门建于公元1394年(明朝洪武二十七年),原为土城;公元1340年(永乐元年)改用砖砌建成;公元1478年(成化十四年),湖广按察使、岭南西道员分巡佥事陶鲁用巨砖建成城墙,设四城门。1938年为避免日本飞机寻找轰炸目标,吴川县长刘应时下令拆城,南城门因当时来不及拆毁而保留下来。

    千年古村,每一个细节都耐人品读。无奈时不待我,拾得来时路,已是暮色四合。另择时日,再访城里村。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湛江奥体中心举行十五运会武术散打赛事全要素、全流程演练
  • 湛江日报社与市环境卫生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 全红婵“晒”出十五运会照片
  • “警小豚”护航十五运会 湛江公安多维守护赛事平安
  • 万事俱备待开赛
  • 市委社会工作部组织开展十五运城市志愿服务岗前演练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