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新闻网讯:12月18日晚上,首届湛江民间特色技艺展演在市体育中心体育馆精彩上演。民族民间绝技、杂技类绝技、武功类绝技、体育类绝技、艺术类绝技、生活类绝技、人体器官功能类绝技等几大类节目让现场的观众叹为惊止。
当晚,笔者慕名前去体育中心观看表演,晚上八点进场的时候,节目刚刚开始,却找不到观看的位置了。只好和很多观众一道,站着看完两个小时的节目演出。这些站立的观众,足以说明湛江民间艺术的吸引力所在。
本次演出,除了人龙舞、高桩醒狮、舞鹰雄、舞貔貅等雷州半岛传统的民间艺术之外,还有变脸、记忆法、书写特技、民间杂技等“新加盟”的民间艺术,显示了雷州半岛的民间艺术呈多元化发展以及博采众长之特色。而舞台的设计以及灯光、音响的配合,更让民间艺术表演如虎添翼。譬如戴着面具表演的傩舞,在古典音乐声中让人想起电影《夜宴》中的舞蹈《越人歌》。傩舞是从周朝的祭神驱疫发展而来,堪称戏曲活化石。近年来,在各级文化部门的重视和民间艺人的抢救下,傩舞得到发扬光大,并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复兴”的民间艺术是雷州半岛之幸。
恋人在发誓的时候,往往说为对方“上刀山下火海”。那晚的民间艺术表演,也有“上刀山下火海”。节目的压轴戏,是太平麒麟村表演的勇攀刀梯。赤脚的勇士门接二连三爬上架满刀、高达二十多米的刀梯上。而徐闻徐闻青桐醒狮团表演穿越剑刃火门以及遂溪县文车醒狮穿越火圈惊心动魄,让人感叹高手在民间啊!
我们在为湛江民间艺术的精彩感叹的时候,也为部分民间艺术后继无人而担忧起来。无论坡头的车技晃板,还是吴川的单人木偶,都是年过七旬的老艺人在唱主角。吴川木偶戏为后继无人而着急时,良垌舞鹰雄为培养到传承人却不住人才而遗憾。民间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代代相传,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首要的任务是要保护传承人和培养“继承人”。
首届湛江民间特色技艺展演结束了,但是民间艺术没有结束。笔者想起在海南看到的多河文化谷,当地人把自己的民俗展现在景区中,无论游客何时来,都能观赏到。反观我们湛江,民俗只有在年例或者特定的节日才能看到,而没有在景区中向游客展示。假如有民俗文化景区,就能随时随地向市民和游客展示湛江的文化。虽然首届湛江民间特色技艺展仍余音绕梁,但是笔者更期待,有永不落幕的民间艺术展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