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担心
孩子坐最后一排
市民张女士的儿子读小学五年级了,前些日子她有些不安:“我儿子个儿比较高,被安排在教室最后一排坐了,怎么办?”她担心孩子在最后一排容易分心搞小动作,或者听不到老师讲课。后来她去学校“视察”,发现孩子班级的班长也坐在最后一排,孩子和班长一样上课依然非常认真,她才放下心来。
无独有偶,近日,家住霞山的阿森打电话给记者:“我儿子从高一开始就到市区一所中学读书,却一直坐在班里的最后一排,他自己不仅听不到老师的讲课,还明显受到其他后排学生的影响,发展到现在和后排的学生一起打打闹闹,成绩下滑了,我该怎么办?”
疑问
老师是如何编排座位的?
赤坎四小的鲁老师告诉记者,她是六年级的班主任,班里的男学生多,自然有些调皮的学生,她安排学生座位也煞费苦心。鲁老师说:“学生的座位主要是按照学生的身高从高到低的顺序编排,遇到特殊情况,也会做适当调整。譬如说有的学生视力不好,有的学生特别爱讲话等等,但主要都是往学生有利的方向来调整,把调皮的学生安排与学习好、听话的学生一起坐,把自学能力差和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安排在一起坐,让孩子们都有一个好的学习氛围,一起进步,快乐成长。”鲁老师还介绍说,她班上有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长得比较高、但孩子比较懂事,他们被安排坐在最后一排,成绩并没有受到座位的影响。
港城二中高一某班的班主任龙老师对学生座位的安排颇有心得,他告诉记者,学生分好几种类型,编排座位要考虑到方方面面,主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原因及平时的表现,他总结出以下的经验:1、自制力、约束力差的学生一般都会放在第一排,便于老师能直接监督学生能听到课;2、把那些要好的,上课喜欢讲话的学生分开、孤立,使他们上课没有讲话的机会;3、把那些上课爱睡觉的放在后面,以免影响大家听课;4、还有一种是自暴自弃,那就没办法,只有放在旁边或最后面。
龙老师说:“我在尝试着创新一种编排座位的方法,就是每星期对学生进行一次综合性评价,让那些上课、作业等平时表现好的前十名学生享有优先在班里挑选座位的权利,不仅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还充分发扬了班里的民主,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但有的老师还是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在开发区某中学任教的林老师告诉记者,她们班有59个学生,其中有十几个男生是“问题生”,长得牛高马大,一有点什么事就起哄,他们的声音比你还响,有时还跟你对峙,要是把他们都分开坐,他们还会影响到同坐的同学,搞得那些学生家长来投诉,要求调位置。林老师说,她也没办法,只好把那些不求上进的学生分在后排,这样起码能保证前面那些爱学习的学生听课,老师们也不用扯着嗓子上课。
权威指导
教育学博士范兆雄
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提高抗干扰能力
湛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育学博士范兆雄教授认为,单纯从学生坐后排不能说明一个问题,也不能用坐后排就会学习差来衡量。“那为什么有的老师会把学习差、调皮捣蛋的学生编在后面坐?”记者问。“那可能是极个别老师的行为,如果是这样,这种老师是不负责任的,是一种歧视性的问题,对学生来说也是不公平的。”范院长说。
范教授告诉记者,老师编座位,会从学生的身高、视力、学习能力、自制能力等各方面来综合考虑,总有一些学生会轮到后排坐,而且每学期的座位都应该会有几次调整。有经验的老师编座位时还会照顾到空间内的每一个学生,比如说把学习好的学生均匀地分布在教室的每一个方块,那些上课爱讲话或捣蛋的学生自然会被分散开,使他们不易形成“集团优势”。
范教授还举了一个事例,有个学习中等偏上的初二学生因为长得高被编到后排坐,谁知同桌就是一名的“小喇叭”,上课时总爱跟他说话,烦得他不得了,好在他从小自我管理的意识比较强,非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刺激了他的学习欲望,学习进步更快,成为班里面学习的榜样。
如何正确看待后排的问题?范教授说:“不能只拿后排座位来看问题,也不能以学习成绩好坏来判断一位学生是否是好学生,这样都是不可取,这里涉及自己孩子对周围同学的影响,或周围的同学影响到自己的孩子,作为家长要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不要整天只是盯着孩子的分数,这样容易造成拿座位来衡量成绩。其实孩子在学校的空间环境不仅仅是物理概念,更重要的是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要理智地看待。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多跟学校,多跟老师沟通,不要在孩子面前强调座位的好坏,不要总是埋怨这个,埋怨那个,容易造成孩子的消极心里;要从孩子的意志品质方面培养,让他们学会从干扰中成长起来。培养孩子们正确的人生观,这才是最重要的,对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有着好的生活习惯、工作态度以及乐观的心态都有极大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