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翼向记者讲述自己当年所拍摄的照片的故事。图/记者欧阳泽
1月5日,“‘从广州湾到湛江’——湛江开埠百年历史展览”在湛江市博物馆正式揭幕。
11日下午,记者来到“湛江开埠百年历史展览”,其间正巧遇上了一批自发前来参观的老街坊、老湛江。他们可都是有故事的人,有的还是一些展品的原创者、提供者或是收藏者。在他们娓娓动听的讲述下,我们这些后辈看到的,不单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更是一个个鲜活丰富的“湛江故事”。
见证——
86岁老人忆“广州湾回归”珍贵照片
“这张‘抗日战争胜利后,接收广州湾回归时情景’的照片,是我1945年9月21日亲手拍的!当时,我才读初二,才17岁!”
已经86岁高龄的陈翼老人从霞山跑来赤坎看展览,他兴奋地指着展厅里一张照片,还念起了旁边的解说文字:“国民政府收回广州湾,设立湛江市——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根据《波茨坦公告》有关规定,8月18日,国民政府代表与法国政府代表在重庆签订《交收广州湾租借地专约》。9月21日,侵华日军独立混成23旅团248大队代表签署投降书。国民党粤桂南区总指挥邓龙光主持受降典礼仪式,同时从日军手中接收广州湾。广州湾终于回归祖国,随后易名‘湛江市’。”
“这张照片真是令我终生难忘。我记得当时我读初二,很喜欢拿着家人的相机出来拍照玩耍。当时的相机还是风琴式、折叠型的呢!虽然已经过去了将近70年,但我还是清楚地记得——那一天阳光灿烂,整条街上车水马龙、人山人海……喏,这是庆祝抗战胜利临时搭起的排楼,用竹木搭建成的,到处张灯结彩,大红灯笼高高挂,真是一片喜庆、热闹非凡啊!你看,这照片的正中间就是国民政府的车队。车队从寸金桥一直开到赤坎体育场,我们大家就列队站在两边欢庆迎接。”
记者好奇地问:“请问照片里左边黑色的楼房是什么?看起来挺华丽的。”
陈翼啧啧道:“那个可不得了!是大名鼎鼎的宝石酒店呀,一个爱国老板兴建的。旁边是宝石花园,是吃西餐的好去处。解放后变成了医药公司还是五金公司了,我现在年纪大了,不太记得了……但是我可以肯定,当时宝石酒店周围一带都是法式的建筑。现在在中山二路赤坎步行街上,还可以见到一些旧址。”
大家不禁感叹,一张老照片中包含着这么丰富的历史和渊源,真是神奇!
文物——
唯一一张广州湾时期身份证“亮相”
广州湾时期的身份证,是啥样子?
80岁的梁爱棠老人,把我们带到一个展柜前,“你们看,这是1927年10月22日签发的我父亲——梁日新的身份证,上面全是法文,还有大头照,甚至按有指纹等信息;签发机关是‘中南半岛政府西营行政厅’。这个展出来的是影印件,原件在我家里珍藏着呢。这也是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唯一一张法租借广州湾时期的身份证。”
梁爱棠说,父亲的身份证,是1927年在广州湾法华学校读书时办理的,全家人就只有父亲有,连母亲都没有,至于原因是什么,家人也不清楚,或许当时存在着性别的不同待遇,又或是社会地位的不同。后来,梁日新成为当地名人,是广州湾著名的建筑商,南华大酒店、南天大酒店、百乐殿电影院、西营长桥码头等都是由他设计和施工的。1947年,梁日新从湛江移居香港,1975年移民加拿大,直至1993年梁日新病逝前,这张身份证他一直随身珍藏。
在父亲病逝后,梁爱棠在清理遗物时才发现了这张身份证。2012年12月,梁爱棠在与家人郑重商量后,决定把父亲的身份证影印给友人谭启滔,再由谭启滔提供给湛江市博物馆。
“这张身份证以及其他展品,都是珍贵的历史见证。我们家将其拿出来给这次展览展示,就是希望把当时的重要历史信息还原和呈现在大众面前,让更多的人了解广州湾的历史,更好地教育湛江下一代!”
热心——
不少湛江人主动为展览提供“宝贝”
“‘湛江开埠百年历史展览’是我市迄今为止最全面地展示湛江近现代史的一次大型展览!”
湛江市博物馆馆长钟莹介绍,该展览共分为五大部分——法国租借广州湾时期(1899—1945年)、国民政府统治下的湛江市(1945—1949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湛江市(1950—1978年)、改革开放时期的湛江市(1978—2012年)、“豪情满怀创大业,五年崛起看湛江”,以时间为线索,以大量历史实物和图文资料,生动展示和反映了从广州湾到湛江的百年历史沧桑和变迁,其中不少文物和资料都是第一次展出。
钟莹还提到,不少在外的湛江人和湛江本地市民都非常热心,给予这次展览很大的支持,有的甚至无偿提供展品。比如,现主要居住在广州的湛江籍旅外著名学者——陈灵,长期非常深入地研究广州湾时期历史,自发在海内外收集当年的历史文物和资料等。陈灵的堂弟是著名画家,回家乡办画展时,陈灵也跟着回来,这样大家才认识熟络起来。知道要办“湛江开埠百年历史展览”之后,陈灵非常热情,为这次展览无偿提供了1899年12月3日的法国《Le Petit Journal》(小日报)原件、广州湾时期发行的明信片原件等一批珍贵历史物件。
记者从展柜中看到,那张110多年前的法国报纸《Le Petit Journal》保存得非常好,图文并茂,封面是彩色大图片,非常有冲击力。头版头条的法语标题翻译过来就是——“两名法国军官在广州湾被杀”,短短几个字就展现出一段风起云涌的岁月。“这些展品,都是陈灵2012年12月从广州亲自送过来的,差旅费用都是他自掏腰包。”
还有赤坎的胡贤光等,也为展览提供了广州湾时期的烟具等收藏品。他们都有共同的心愿: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之所以把自己私人收藏的一些珍贵历史资料和物件拿出来共享和展示,就是希望还原更多的历史印记,让大家共同看清那段风云岁月的真实面目,让后辈接受生动的爱国主义历史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