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汉桑“挥拳”表演书法。林明聪 摄
写书法要握笔,可你见过仅用手指、手掌、拳头蘸墨汁就能写一手好字的人吗?吴川市吴阳镇芷寮村就有这样一位书法达人。大年初八,记者在友人的介绍下探访了这位从台湾回乡省亲的81岁的拳指书法家萧汉桑。
他自幼喜习书法,临池不辍,无师自通,练就了自成风格的拳指书法。他的拳指书法在台湾书法界享有盛名,曾连续几年春节期间应台湾“总统府”之邀在“总统府”门前表演拳指书法。
书法曾获得台湾地区比赛第一名
萧汉桑自幼爱好书法,有任何书法展览都去参观学习,一有心得都一一记录,作为自己学习的参考。他喜临古帖,每日都要临池练习。1971年,他参加台湾地区南部七县市书法比赛名列第一名。
他的“拳指书法”是在退休后才学的。早在1988年就从台湾高雄市教育局退休的萧汉桑退休后思乡情切,想起家乡看吴川木偶戏中木偶公仔用指头写诗作对的情景,便尝试着以指头蘸墨汁书写。因为拳指书法须在笔书具有相当造诣后攻习,凭借扎实的毛笔书法功底,他逐渐创作成一幅幅完整的拳指书法作品,后来参加指书、拳书比赛,荣获双料冠军。他给记者的名片上所写职务为“高雄市书法委员会拳指书法研究社社长”。
他在6年内用“拳指书法”写完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国学名著在内的“中国十三经”。山东省曲阜孔府文物档案馆等机构收藏了他的拳指书法作品。2011年,他在台湾新北市芦洲区艺文中心举办了“萧汉桑拳指书法个展”,备受当地民众的热捧。当地有书法评论家指出,萧汉桑的拳指书法“老辣中蕴含阿娜,遒劲中透出飘逸,既有明显的指墨痕迹,又具良好的传统功力,别有韵致,独具佳胜,达到了拳指书法的高水平。”
现场手指蘸墨拳走龙蛇挥洒自如
“‘拳指书法’与毛笔相比,最大的难处在于以手蘸墨,墨量有限,必须在最快、最短的时间内准确地写到宣纸上。”萧汉桑说,纸张的选择对拳指书法也很重要,必须视晕墨的程度来判断,以便利拳指的书写,而书写墨汁的运用也是一门功夫,墨太多容易晕开,太少又不利书写,所以必须靠不断地书写练习方可洞悉。
采访当日耄耋之年的萧先生现场向我们表演他的“拳指书法”。只见他右手蘸墨,以拳指在宣纸上挥洒自如,拳走龙蛇,行云流水,短短几分钟,就完成《云山翰墨》和《云海松涛》两幅作品,苍劲洒脱,气韵贯通,一种豁达之心境跃然于纸上。
他表示,当初开始写指书、拳书时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必须不断地练习,“朝夕于斯”,方可将拳指书法练好;书法也是一门需要持之以恒,临池不辍的功夫,所下心血至此,不胜唏嘘。
萧汉桑告诉记者,指墨书法艺术是中国书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历史很少被书法界重视,更无系统的理论研究,留下历史空白。他不无遗憾地指出:“指书、拳书究竟源于何时,历史尚未定论,有待史学家研究。”
老骥伏枥志在推进两岸文化交流
在与萧汉桑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他在吴川吴阳镇芷寮村一直生活到16岁,后来被抓了壮丁,去到台湾。他在台湾念书,曾在军校当英文教官,离开军校后考公务员,后来一直在高雄市教育局供职,直至退休。1988年,他去台后第一次回到吴阳家乡,激动得与老母亲抱头痛哭。遗憾的是父亲已于此前一年去世。此后,他常年往返海峡两岸,特别是2005年跑得最勤,一年中回家8次。最让他伤心的是,老母亲于2007年仙逝。不过,他在家乡有3个弟弟、两个妹妹,每次回家都觉得特别温暖,每次都能感受到浓浓的乡情。
由于近些年回家乡比较频繁,萧汉桑也常与家乡的书法家、诗人切磋书法、诗艺。能在家乡与乡亲以书会友,结识了一班志趣相投的书法家、诗人,萧先生自言非常荣幸。他盛赞家乡人才辈出,并表示今后要常回来,共同推进两岸的文化交流。









